公民監督
監督權包括:1、批評、建議權;2、控告檢舉權;3、申訴權。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和檢舉,有關國家機關負有查清事實進行處理的義務,我過的刑法和憲法都對此進行具體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環境侵權
環境侵權是指行為人損害當事人的環境權益而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由于現代大工業的發展以及與之相應的人群居住越來越集中趨勢,環境因素日顯重要,環境侵權案件也越來越集中和頻繁地發生,這直接影響到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侵權的性質
(一)環境侵權的客體
呂*梅教授在《環境法的新視野》中寫到:“環境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是由生存權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權利,環境權不是公民個人對其擇住環境的占有、使用、處分權,因而,不是財產權。環境權也不是要求他人不直接侵害公民生命健康的權利,因而也不是人格權。環境權始終以環境作為權利媒體,要求實現人類價值觀的徹底轉換,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相互尊重的新型權利。”
(二)環境侵權的主體
有的學者在概念中明確環境侵權的主體是行為人;有的直接以公民、法人冠之;有的則沒有指出侵權主體。筆者認為侵權主體應當明確:即公民、法人、其它組織或國家。
(三)環境侵權的受害主體的問題
受害主體可以理解為公民法人,并且僅指當代人,那么,在當今時代,國家是否可以作為環境污染案件的受害主體,是否具備原告資格。近年來,我國已經出現多起海洋環境污染的損害賠償案件,與其他民事案件不同,其原告都主要由政府相關主管部門代表國家和受污染損害單位與個人一起向污染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國家作為環境污染案件原告的法律依據主要是1999年修改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九十條第二款:“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環境侵權作為合法的公民完全是有義務進行監督的,如果不守規矩的人就要進行及時的上報,改受怎樣的處罰就受怎樣的處罰。律霸網律師歡迎您來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簽訂拆遷安置補償協議
2021-01-30人身損害與工傷損害有什么不同嗎
2021-02-21拆遷糾紛屬于行政訴訟嗎
2020-12-24農民工工傷的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20福建交通違章一般多久之內處理
2021-03-25提示免責格式條款怎么寫
2021-03-24傳喚是行政強制措施嗎
2020-11-15哪些出軌證據能被法院采納
2020-12-29撫恤金誰有權領取
2021-01-08簽了不平等合同怎么辦
2021-01-24房屋裝修拒不履行裝修合同怎么辦
2021-03-26新員工入職破冰培訓怎么做
2021-02-06違反壽險免責條款會有什么后果
2020-12-31產品責任險的特點有哪些
2021-03-19國際貿易貨物運輸保險
2021-01-30“三個期限”避免保險合同糾紛的方法有哪些
2020-12-21人身保險合同中止后可以繼續嗎
2021-03-12高血壓跌倒死亡是意外嗎可以找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1-03-01追尾造成事故保險公司怎么處理
2021-02-13保險公司騙保該如何維權
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