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造謠人身攻擊怎么處罰
《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侵權責任法》生效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止,屆時此條例被《民法典》所替換,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會失效。
《民法典》生效前的法律規定:
依據我國法律的規定,網絡造謠怎樣處罰要依據是否構成犯罪而定,構成犯罪的按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承擔侵權的責任。
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六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條?【侮辱罪】【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絡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散布謠言行為如何認定
本行為在客觀上主要表現為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擾亂社會秩序。散布謠言,是指捏造沒有事實根據的謠言并向他人進行傳播的行為。如制造將要發生地震、戰爭的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是指編造火災、水災、地震、傳染病爆發、火警、治安警情等虛假險情,并向有關部門報告的行為。上述行為的客觀后果足以引起群眾恐慌,干擾了國家機關以及其他單位的正常工作,擾亂了社會秩序。
行為人在主觀上表現為故意,過失實施上述行為的,不構成本行為,行為人的動機具有多樣性,有的是為了故意制造社會混亂,破壞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有的是出于報復,給某些單位施加壓力,有的是出于精神空虛,為了尋求刺激、看熱鬧,等等。行為人的動機不影響本行為的構成,但可以作為給予其處罰輕重的依據之一。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的解答,依據我國法律的規定,網絡造謠怎樣處罰要依據是否構成犯罪而定,構成犯罪的按誹謗罪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承擔侵權的責任。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婚姻法離婚損害賠償
2020-11-29交通事故傷殘評定有幾級
2021-01-16離婚后女兒歸我,可以不讓男方看望嗎
2021-03-20直系親屬贈予房屋要交契稅嗎
2020-12-10交通事故放車協議
2021-03-16學生在學校打架班主任承擔責任嗎
2021-01-10兒媳贈與公婆房產怎么繳稅
2021-03-15佛山市住房公積金提取的前提有什么
2020-12-12哪些情況壽險保險人可以免責
2020-12-03法律對重復投保的賠付金額是怎樣規定的
2020-12-17財產保險合同受益人如何確定
2021-03-10外貿保險單背書
2020-12-15非投保人告保險公司告出“創舉”
2021-01-30受害人無法聯系被保險人的利益如何維護
2020-12-10新保險法增加哪些規定
2021-01-05怎么才能承包林地
2020-11-16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的條件是什么
2021-03-12土地轉讓合同
2020-12-12拆遷維權有效嗎,會不會被威脅
2021-01-05常熟農村拆遷戶口有什么影響作用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