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故意傷害罪賠償標準是什么?
依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非故意傷害他人的,如果造成他人人身損害的,就會構成侵權責任,是需要對受害人進行賠償的。
相關法律規定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七條 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十六條 【人身損害賠償】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二、故意傷害罪與一般毆打行為的界限
故意傷害罪與非罪的界限,重點應把握故意傷害與一般毆打行為的界限。故意傷害,是指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對人體組織完整性的破壞,一種是對人體器官機能的損害。而一般的毆打行為,通常只造成人體暫時性的疼痛或神經輕微刺激,并不傷及人體的健康。當然,毆打行為不傷及人體的健康并非絕對,而只能是相對而言的。例如,朝人鼻子打一拳,有可能造成鼻青臉腫的后果;用手撕一下,也可能造成表皮損傷。但這種行為都不屬于犯罪,不能以故意傷害罪論處,而只能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予以行政處罰。
需要指出,有時毆打行為與傷害行為在外表形式及后果方面沒有什么區別。例如拳打腳踢,有時只造成輕微疼痛或一點表皮損傷、皮下出血,有時則可能造成傷害甚至死亡。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甄別行為人的行為的性質呢?不能僅以后果為標準,則不能簡單地認為,造成傷害他人身體甚至死亡結果的就是故意傷害罪,而沒有造成傷害的就是一般毆打行為。而應符合全案情況,考察主觀客觀各方面的因素,看行為人是否具有傷害他人的故意,是有意傷害他人,還是只出于一般毆打的意圖而意外致人傷害或死亡。司法實踐中尤其應當注意的是,不能把凡是打一拳、踢一腳造成后果的行為都認定為故意傷害罪。
我國所有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都是會受到法律的保障,如果有不法分子利用暴力的行為侵犯公民的人身安全也是會構成故意犯罪,那么在出現了故意傷害后當事人也是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因為故意傷害行為造成了人身傷害也是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義務。
故意傷害罪和尋釁滋事罪界定
故意傷害罪輕微傷如何判刑
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罪的區別有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15年鄭州關于國有土地上征收補償的實施意見明確補償條件
2021-01-03外籍人協議離婚的注意事項
2021-01-03公司預審到備案需要多久時間
2021-01-13預抵押能否實現擔保物權
2021-03-21先予執行多少天
2021-03-11未成年打架會留案底嗎
2021-01-05電梯房地下停車位收費合理嗎
2021-02-01合同債權質押的要點有哪些
2021-01-15如何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24調崗降薪合理嗎?
2021-01-26勞務派遣職業病如何認定
2021-01-25大學生實習期的基本權益有哪些
2021-03-02人身意外險能否賠償醫療事故
2021-03-24壽險理賠的材料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25人身保險合同法律上有什么規定
2020-11-09財產保險理賠時受三個限額限制
2021-02-16廣西保監局:新型人身保險不宜與金融產品片面比較
2021-02-13客戶突發心臟病 保險公司拒絕理賠
2020-12-28房屋財產保險費計算方式
2020-11-22交通事故保險不理賠怎么辦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