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總則欺詐的規定是什么
民法總則第148條規定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第149規定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二、民法總則關于欺詐的規定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欺詐行為的構成要素
(一)欺詐人
1、詐人的欺詐故意
欺詐故意是指行為人具有故意欺詐他人的意思,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被欺詐人陷入錯誤認識,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狀態。
2、詐人的欺詐行為
欺詐行為,指欺詐人語言、文字或活動有隱瞞事實而告知虛假情況的行為。即使被欺詐人陷于錯誤、加深錯誤或保持錯誤而虛構事實、變更事實或隱瞞事實的行為。欺詐行為可體現為作為和不作為兩種方式。
(二)被欺詐人
1、欺詐人因欺詐而產生錯誤認識
被欺詐人的錯誤非因自己疏忽大意之故,而是因欺詐人的欺詐所致。所謂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
2、欺詐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將欲成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為(王利明《民法新論》上卷第376頁)。可見,意思表示是一種行為,是表意人將心理狀態表示于外部的行為。它由三個要素構成,即效力意思、表示行為、表示意思。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內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內在意思要素,即效力意思;用以表達行為人內在意思的方式,即表示行為;通過表示行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即表示意思。
3、詐違反法律 違反誠實信用原則
誠信原則是民事法律的最基本原則,其要求當事人應當以善意的、誠實的、自覺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這一原則的規定是為了平衡當事人與當事人、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欺詐行為:使對方產生錯誤認識,對方產生錯誤認識是行為人的欺詐行為所致;即使對方在判斷上有一定的錯誤,也不妨礙欺詐行為的成立。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民法總則當中對各種民事行為都有一定的規定,而欺詐行為也在其中規定為作為和不作為兩類,規定中因為一方的欺詐行為簽訂的勞動合同可以要求其撤銷,但如果知道欺詐事實的存在該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
委托代理終止民法總則是怎么規定的?
民法總則委托代理終止的條件是什么
民法總則明確規定自然人享有什么權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貼身顧問服務協議范本
2021-01-03留置合同能否單獨訂立保證合同
2021-03-10破產清算必須注銷公司嗎
2021-03-09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的期限
2020-11-25離婚后前夫不讓我探望孩子怎么辦?
2020-12-23前夫的贍養費能作為收入證明嗎
2020-11-19遺產的范圍如何規定
2021-02-17哪些情形下不適用繼續履行
2021-03-17合同是怎樣變更性質的
2021-01-13公司裁員怎么賠償
2021-01-09勞務公司將勞務分包是否有效
2021-01-13車輛續保要注意什么
2021-01-18被保險人駕車被甩出車外死亡的保險人責任
2021-03-04如何確定保險合同糾紛中的保險標的物所在地
2020-11-27該保險合同是即時生效還是附期限生效
2021-02-16受益人殺害被保險人保險公司是否還要賠償
2020-12-26旅游購買保險要注意什么
2021-03-26死差益與死差損的概念是什么
2020-12-04出讓土地怎么交土地增值稅
2021-01-19土地出讓的房子能買嗎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