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人員職務犯罪多發的原因
國有企業人員職務犯罪案件多發既有制度不健全等客觀因素,也有相關人員自我放松要求、貪圖個人利益等主觀因素,分析研究國有企業人員職務犯罪的原因是堵漏建制的基礎。
(一)管理存在漏洞,監督制約乏力。當前國有企業監督制約制度不完善,是造成國有企業人員職務犯罪案件多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國有企業普遍實行經理和部門負責制,給予企業高中層領導較大的自主權,但相應的監督機制卻難以落到實處。有的上級主管部門對下屬單位檢查監督不到位,企業管理人員乘機“混水摸魚”。而企業內部審計、紀檢監察部門開展工作往往都由企業領導決定,無法真正履行職責,監督作用很難有效發揮。對單位負責人、關鍵崗位、重點環節等缺乏有效監督是導致部分企業“一把手”和中高層領導干部犯罪多發的主要原因。朱某某、陶某某挪用巨額公款案件的發生則是對財務會計這一關鍵崗位人員缺乏有效監管的深刻教訓。
(二)偏重經濟效益,忽視教育管理。隨著改革的深化,國有企業的責權利日趨分明,然而個別企業只看重企業的經濟利益,而忽視對所屬人員的思想教育。對個別干部的異常情況雖有察覺,但總認為他們工作上很出色,也為企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往往對其律之以寬,甚至網開一面。但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擔任中高層管理人員后,面對權力和金錢的誘惑,開始出現為單位作出大貢獻的居功自傲心態,逐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將原則和法律拋之腦后,最終走上了犯罪道路,這就導致國有企業中“能人”犯罪增多現象。他們正是憑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國有企業領導崗位,卻逐步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從開始收錢擔心受怕,到后來收取賄款認為理所應當,單位領導雖時而有提醒教育,但仍未能令他們“懸崖勒馬”,直至案發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三)失衡心態作祟,用權謀利補償。國有企業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利益分配機制不盡合理,少數國有企業人員心理失衡也是他們職務犯罪的一個重要誘因。在部分國有企業中,經營管理者的收入與其經營業績不能掛鉤,形成“廟窮方丈富”或“廟富方丈窮”,使一些企業經營者心理失衡,積極性受挫,轉而通過非法手段謀取私利。這是一些國有企業人員特別是臨退休人員犯罪重要動機。涉案人員中案發時55周歲以上的有10人,占查辦總人數37%。原某央企黨委副書記黃某等人正是基于這種失衡的心態,在臨退休之前利用手中權力大肆獲取個人私利。
(四)自律意識較差,拋棄原則底線。部分國有企業干部在對外交往中不能正確與業務單位人員的關系,喪失基本的原則和立場,公私不分。這些人自控能力差,嚴重缺乏自律,禁不起形形色色的誘惑,最終向“潛規則”低頭妥協,搞起了權錢交易行當,甚至淪為利用手中權力為對方服務的“工具”。原某工業園有限公司規劃建設部部長許某某、副部長朱某某就是因自控能力差栽倒在相關行賄人員的“公關拉攏”之下。許某某在《悔過書》中坦言,自己就是經不住誘惑,從收點煙酒、禮品開始,后來是小紅包,逐漸發展到直接收受數萬元現金,如溫水煮青蛙般逐步陷落,走上歧途。
國有企業人員職務犯罪案件基本情況和特點
2011年至2015年,該院共立案查處職務犯罪案件58件80人,其中查處國有企業人員職務犯罪案件18件27人,占同期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總數的31%,國有企業人員職務犯罪案件涉案金額總計達2000余萬元。案件的主要特點有:
1、涉案人級別高,能人腐敗突出。從涉案人員上看,在查處的27名國有企業人員中,科處級干部共17人,占同期國有企業涉案總人數的63%。同時,單位高層領導和部門負責人涉案比例高,任職總經理、法定代表人、助理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等高層領導干部有11人,占同期國有企業涉案總人數的40.8%,其中又有9人系單位“一把手”,占同期國有企業涉案總人數的33.3%;企業中層干部7人,占同期國有企業涉案總人數25.9%。上述人員正是企業生存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掌握企業發展的重權,這凸顯出國有企業“能人”腐敗的嚴峻形勢。
2、罪名相對集中,賄賂犯罪居多。從5年間查辦國有企業人員職務犯罪涉及的罪名來看,主要集中在受賄、貪污、挪用公款、單位受賄和濫用職權等幾類犯罪。其中賄賂犯罪案件數量最多,共14件(包括受賄案13件,單位受賄案1件),占同期查處國有企業人員職務犯罪案件總數的77.8%,凸顯賄賂犯罪多發的態勢。此外,貪污犯罪2件,占同期查處國有企業人員犯罪案件數的11.1%;挪用公款犯罪1件,占同期查處國有企業人員犯罪案件數的5.6%;濫用職權犯罪1件,占同期查處國有企業人員犯罪案件數的5.6%。
3、犯罪手法多樣,涉案金額較大。從實施犯罪的手法上看,國有企業人員職務犯罪手法呈多樣化趨勢:有的收款不入賬設立“小金庫”而后私分,有的虛構業務費騙取公款,有的將公款存入個人賬戶購買理財產品牟利,有的利用節日收紅包和購物卡,還有的利用項目拿“回扣”或收“勞務費”等等,他們鋌而走險,利用各種手法鉆制度的空子。案件涉案金額普遍較大,個別案件涉案金額巨大,涉案金額在10萬元以上的案件有11件,占同期查處國有企業人員職務犯罪案件總數的61.1%。涉案金額在100萬元以上的特大案件也有2件,分別是原某公司業務科袁某某等3人集體受賄150余萬元,原某交流培訓中心無錫分中心財務科長朱某某、某銀行行長陶某某合伙挪用公款900余萬元。
挪用公款罪發現的新問題
近年來,國有企業中挪用公款是百萬元以上的案件大幅上升,挪用公款罪連年超過貪污罪,成為檢察機關立案偵察數量最多的罪名,由此可見,挪用公款罪在企業系統犯罪中危害很大,它不僅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還嚴重影響到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安定,應引起高度重視。
目前的挪用公款犯罪案件出現了以下幾點變化:
第一,挪用公款持續時間長、次數多、數額大
挪用公款犯罪的案犯在初次做案時大多具有試探性,涉案金額一般也不大,作案手法比較謹慎,但第一次作案成功后,如果沒有被發覺,或者被發覺后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理,那么他們的膽子就會越來越大,作案次數也越來越多,作案的時間間隔也越來越短,甚至由幾個月一次到十幾天一次。
第二,挪用公款使用方式發生變化,多用于為已和他人進行贏利活動
以前犯罪嫌疑人挪用公款大多因親屬或朋友關系,礙于情面,或為討好上級領導而將公款挪歸他人使用,而今挪用公款主要是為自己牟利益,一些公職人員面對新形勢,經不起金錢的誘惑,用自己的權力非法介入經濟領域,成為謀取私利的籌碼和工具:一是用于個人炒股、買賣期貨;二是用于個人辦企業、做生意;三是借給他人用于做生意;這三種情況下,犯罪人挪用時往往沒有考慮到風險,結果虧本了或者使用人還不上借款,只好再挪,拆了東墻不西墻,越陷越深,更有甚者干脆是被騙子騙走了。特別是女性犯罪人,因為她們往往比較善良,對社會的復雜性認識不足,對生意場上的風險了解不深,更容易上當受騙。
第三,內外相互勾結作案的情況有所增多
某些人在公款挪出之后,為了避人耳目,不是自己親自去進行經濟活動,而是以他人名義開設公司,提供資金支持,我出錢,你出力,利益共享、互利互惠。目前這種情況已經非常普遍。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講解的“國企法定代表人職務犯罪的原因有哪些”。當然國家企業也有法定代表人,這是肯定的。我們常說的法人也是會發罪的,通常都是利用職務之便來侵吞財產的行為,不管是犯什么罪,都是會受到法律制裁的。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的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爭議確定勞動關系依靠什么樣的事實依據
2020-11-22企業法律顧問能否代理訴訟
2020-12-17公司經營期限一般幾年
2020-12-08立約定金可以退嗎
2020-12-15交通事故賠償有沒有精神賠償
2021-02-08家庭冷暴力的類型
2021-01-22離婚后還有哪些民事權利和義務
2021-02-07婚外情取證注意事項
2020-11-24業主委員會成立的條件和流程是什么
2021-01-05盜取他人個人信息什么罪
2020-11-26競業禁止的含義是什么
2020-11-12派遣到其他公司員工不同意怎么辦
2020-11-15勞務分包合同屬于什么法律關系
2021-01-29工地勞務合同需要注意什么事項
2020-11-14意外險的保險責任有哪些
2021-02-06保險條款是如何分類的
2021-03-04社會保險法第九條規定什么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2020-12-03交強險保額怎么計算
2021-02-17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審理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法律問題
2021-01-12保險公司的理賠環節及步驟是怎么樣的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