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逃離現場與逃逸的情節對定罪量刑的影響
在司法實踐中,對肇事后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和肇事后逃逸行為往往存在難以甄別的情況,而對這兩種情形如果不能正確加以區分,勢必會影響定罪量刑。
肇事后“逃逸”是指肇事者在明知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肇事現場,沒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幫助救護受傷人員,采取防止損失擴大的必要措施。可見,肇事后逃逸行為不僅破壞了交通事故的現場,往往還使得在肇事中受傷的人員因得不到及時的救護以致傷重死亡,還會使本可以避免的損失因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致公私財產的損失擴大。因此對肇事后逃逸行為規定更重的刑罰是與罪刑相一致的原則相適應的,也是嚴厲打擊這類犯罪所必需的。
在司法實踐中必須把肇事后逃逸行為與肇事司機因特殊情況離開事故現場的行為區別開來。實踐中,交通事故發生后,被害人的家屬由于情緒難以控制,往往糾集眾人對肇事者進行報復,肇事司機在這種情況下的躲避行為與肇事后為逃避責任而逃逸的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此外,行為人由于正在執行搶險、救災等緊急任務,在肇事后為繼續執行任務而離開現場的行為也不屬于肇事后逃逸行為。
關于“交通肇事后逃逸”這一情節是屬于犯罪構成的要件亦或是量刑的情節,學界有不同看法。本律師認為,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是一種事后行為,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為人主觀惡性的大小,但該事后行為對其先前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不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不能作為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在有證據認定行為人的肇事行為并不構成犯罪的前提下,即使行為人有逃逸這一情節,也不能認定該交通肇事行為就構成了犯罪。
根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行為人只有在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以致發生了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交通事故時,其行為才構成犯罪。如果行為人并沒有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或者有違規行為但沒有造成嚴重后果,即使肇事者有事后逃逸行為,肇事行為亦不構成犯罪,否則就違反了罪刑法定原則。如果你還有其他疑問,歡迎到律霸網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受托人管理國有金融資本的主要義務有哪些
2020-11-29共享單車用戶訂立合同時應注意的事項
2021-01-18乙方沒有履行租房合同怎么辦
2021-02-23如何計算二次離婚的六個月時間
2021-03-10獨資有限公司是否可以股權贈與
2020-12-05勞動仲裁調解協議書范本
2020-11-10銀行可以申請債務人財產保全嗎
2020-11-16信用卡轉賬還貸委托協議范本
2020-12-17適用免責事由的法律效果是什么
2021-01-14建設單位非法占用耕地如何處罰
2020-11-29侵犯承包經營權糾紛案件是否必經行政確權前置程序
2021-01-11房地產開發企業發票如何管理審核
2021-02-11追討勞動合同違約金有時間期限嗎
2021-01-08臨時工簽勞動合同后違約該怎么處理
2021-03-10勞動局都管些什么
2020-11-16個人人身意外保險的保額有上限規定嗎
2021-01-23投保人代替被保險人簽名這份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1-01-20保險公司超過判決書規定日期不給錢有什么辦法
2021-02-10辦照期間肇事,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0-11-08精神病人墜入水井溺亡 保險公司須賠錢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