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主體理論內在的邏輯矛盾
第一,“行政主體”這一概念有許多模糊的地方。到底哪一級行政組織、何時能成為行政主體值得研究。通說認為行政主體并非在所有場合都能成為行政主體,行政機關能否成為行政主體,主要是看其以何種身份從事活動。當其以國家名義行使公共權力時,其身份是行政主體;當行政機關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是民事主體。即行政主體不是一個恒定的稱謂。這樣看來,即使像國務院這樣的國家最高行政機關也只是在某些場合下可以成為行政主體。這種觀點就顯然還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了。
第二,現有行政主體理論難以解決行政違法主體與責任主體之問的銜接關系。現有行政主體理論由于只將行政機關和被授權組織作為行政主體,相應地,行政違法主體及責任主體也只能由此兩類行政主體構成。這樣,從理論上推定,受委托組織和行政公務人員就不夠格作為行政違法主體和行政責任主體。但在有關行政責任的界定上,又擴大到“行政主體及其執行行政公務的人員因違反行政法律規范而應承擔的不一致。”由此,引起理論上的前后不一致。因為行政主體即行政行為的主體,都只能歸屬于行政主體。違法行為的名義及責任都應由行政主體承擔。但我國立法既為“行政主體”設定了行政責任,也為行政機關中的公務員、受委托組織及其行政公務人員設定了行政責任。
(二)現有行政主體理論的學術功能局限
從語言范疇角度著眼,主體與客體乃相伴相隨的術語。作為一個法律術語,主體與客體是相對而言的,有主體就必然有客體。這很容易使人推理出接受行政作用的一方(相對人)就是行政客體。在傳統行政法學中,行政法律關系表現為支配與服從關系,“行政主體”觀念甚為流行并為人們所接受。而現代行政法則趨向于強調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之間的平等,所以雖然有學者指出行政主體只是一個技術性的稱謂,并不必然包含有特別權力關系的因素。但其仍然有違背現代法制根本精神的嫌疑,不能體現現代行政法民主的本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證明不是夫妻共同債務
2020-12-07過失犯罪都不承擔刑事責任嗎
2021-01-05刑事案件無罪辯護流程
2021-03-17公安機關偵查刑事案件涉及人民檢察院管轄的貪污賄賂案件時如何處理
2020-12-11老板不發工資如何討薪
2021-03-23侵害人身權原告代理意見
2021-02-02如何辦理專利復審委托
2021-01-29從事非法改裝汽車的企業如何處罰
2020-11-09有限合伙持有的股票能否質押
2021-01-07交通肇事車主的責任有哪些
2021-01-07已婚男所立將財產贈與同居女友的遺囑是否有效
2020-12-25事故責任認定書丟失怎么辦
2021-01-13人身損害賠償怎么計算
2020-11-223歲男童遭母親男友虐打,同居期間虐待孩子屬于家庭暴力嗎
2020-12-26行人闖紅燈被撞怎么辦
2021-02-10集體土地征收與補償
2020-11-15勞動訴訟的審理程序是什么
2021-01-09三責險如何計算賠償金額
2020-11-15飛機天氣原因延誤賠償嗎
2021-02-21去瑞士旅游買保險需要什么手續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