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契約另一方的侵犯時,我們可以通過行使抗辯權來阻止或遏制對方的侵權行為。由于抗辯權的行使通常是由被侵權者提出的,故而有不少的人認為抗辯權只是單方面的行為與契約另一方無關。那么抗辯權是單方行為嗎?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分析分析。
一、抗辯權
抗辯權的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抗辯權是指妨礙他人行使其權利的對抗權,至于他人所行使的權利是否為請求權在所不問。而狹義的抗辯權則是指專門對抗請求權的權利,亦即權利人行使其請求權時,義務人享有的拒絕其請求的權利。
二、抗辯權是否為單方行為
只有一方當事人行使請求權,另一方當事人才可能對此進行抗辯,否則“對抗”就無從談起。比如同時履行抗辯權,《德國民法典》第三百二十六條規定:“因雙務契約而負擔債務者,在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之前,得拒絕自己的給付,但自己有先為給付的義務者,不在此限。”《日本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條也規定:“雙務契約當事人的一方,于相對人履行其債務前,可以拒絕履行自己的債務。但是,相對人的債務不在清償期時,不在此限。”臺灣地區民法典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因契約互負債務者,于他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之給付;但自己有先為給付之義務者,不在此限。”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六條規定:“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后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從以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同時履行抗辯權的規定可以看出,只有在負有同時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向另一方當事人請求履行時,另一方才可行使抗辯權拒絕履行自己的債務,否則就不能行使抗辯權。再比如時效完成抗辯權,臺灣地區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時效完成后,義務人可以拒絕給付。”我國正在制定的民法典的學者建議稿中也有類似的規定。這里,“義務人可以拒絕給付”,是以“時效期限屆滿”,權利人請求給付為前提條件。如果沒有“請求”,那么就沒有“拒絕”即抗辯可言。
抗辯從其字面上來理解是對抗,且抗辯權的行使前提是有一方行使了請求權,故而抗辯權是單方行為嗎是否定的。抗辯權的行使過程是當事人雙方共同參與的過程,就如在合同簽署后如果有一方違約了,但另一方為了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可以通過抗辯權的行使以拒絕本方合同義務的執行。
連帶責任的保證人之間有先訴抗辯權嗎
什么情況下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
不安抗辯權行使怎么確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逃逸賠償后還要承擔刑事責任嗎
2021-02-23保全公證必須在被告所在地做嗎
2021-01-31禁養區的養殖場拆遷就沒有補償嗎
2021-02-01商標被搶注如何提出商標異議
2021-03-09結婚時收的禮品如何認定
2021-02-05保定交通事故專業律師:怎樣預防交通事故
2020-11-24肇事逃逸中二次肇事如何處罰
2020-11-23失信人員名單多久撤銷
2021-01-13幫別人房產抵押貸款有風險嗎
2020-11-20100錯寫成1000人壽保險按哪個支付
2020-12-27人身意外險的賠償項目有哪些
2020-12-19投保人的權利義務是怎樣的
2021-01-11某保險公司訴梁某一般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3-14車險新規:車險費率改革后,這些情況也納入責任賠償范圍
2021-02-14被保險人年齡不真實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0-11-30當家庭財產出險后被保險人需要做些什么
2021-03-12人身保險的保險人有代位求償權嗎
2020-12-05車輛超高保險公司拒賠合理嗎
2020-12-16土地轉讓協議書規定
2021-02-21關于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方式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