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檢察機關管轄偵查的經濟罪案角度講,筆者個人對上述標準的理解是,第一種情形是指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或進行法律監督活動中,發現有非本案的經濟犯罪事實或者經濟犯罪嫌疑人,且依法屬于檢察機關偵查管轄范圍的,應當直接立案偵查。第二種情形則是指檢察機關通過審查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材料,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時,應當立案偵查。這兩種立案情形的差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案件來源不同,前一種情形的案件來源是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或其他法律監督活動中直接發現的;后一種情形的案件來源則是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二是確認需要立案的事實內容和程度不同,前者必需是發現犯罪事實和犯罪嫌疑人,方應當立案偵查,而不是檢察機關認為存在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后者則無須確認犯罪事實的存在,而只要通過審查報案、控告、舉報和自首材料,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即應當立案。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明確:
一是,立案的對象是事件。立案,是指將犯罪或者可能為犯罪的事件列為刑事訴訟內容的訴訟活動,是訴訟活動開始的標志。根據新刑訴法的規定,有兩類事件可以作為立案的對象,即已“發現犯罪事實”的犯罪事件和“發現犯罪嫌疑人”或者“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可能為犯罪的事件。在這兩類事件中,已發現屬于犯罪的事件,并不一定能夠確認犯罪嫌疑人;而可能為犯罪的事件中,客觀上并非必定存在著犯罪事件,被指控的犯罪嫌疑人也不一定實施了犯罪。由此而言,第一,在已經發現或認為有犯罪事實存在的情況下,既使尚未確認犯罪嫌疑人,也應當立案,第二,對可能存在犯罪的事件立案時,無須確認犯罪嫌疑人是否已實際實施了犯罪。
二是,立案的法律標準中不含查明案件事實這一要件。立案的法律標準中只所以不將查明案件事實作為必備要件,這主要是因為立案僅是偵查活動的開始,而查明案件事實是偵查活動的基本任務。經過偵查,可能能夠查明案件事實,也有可能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無法查明案件事實;查明的案件事實,可能是犯罪事實,也可能不是犯罪事實。正是因為立案后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偵查結果,所以,新刑訴法才規定了撤案、不起訴和起訴等若干處理訴訟結果的方法。司法實踐也表明,只有在偵查破案后才能確認相關的犯罪嫌疑人。
明確上述兩點,我們不難得出這樣兩個結論。其一,檢察機關在發現經濟犯罪的犯罪事實或認為有經濟犯罪事實時,即應當按照法定管轄立案偵查,而無須待查明犯罪嫌疑人或詢問犯罪嫌疑人后再立案。其二,檢察機關對經濟罪案的立案多少,不可能直接體現出其對經濟犯罪的打擊力度和打擊效果。由此而言,對經濟罪案的立案多少,只能作為對檢察機關工作量大小的統計指標,而不能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依據。為此,筆者認為檢察機關需要建立立案保密制度,對立案及撤案情況作為機密處理,對外只公布破案情況,同時,將破案數量作為考核政績的主要依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出租房屋需不需要登記備案
2020-12-01民事審判中發現刑事罪怎么處理
2020-12-30工傷賠償申請表
2021-01-07開發商抵押給銀行的房產能賣嗎
2021-02-19一般情況下公司辭退孕婦員工補償標準是多少
2020-11-20因為家庭冷暴力離婚法院會支持嗎
2021-02-08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起訴由哪個法院管轄
2020-11-20工傷解除勞動合同有哪些賠償
2021-01-28有建筑資質承接勞務分包是否有效
2020-12-23單位在哪些情形下可以進行經濟性裁員
2021-02-09人壽保險拒賠的情形有哪些
2020-11-29金享人生終身壽險(分紅型)的概念
2021-03-08意外保險車禍能賠多少錢
2020-12-17產品質量責任保險中如何計算賠償
2021-03-02買賣雙方保險利益轉移時間
2021-01-30反思新型人身保險產品存在的困境
2021-03-06勞動爭議糾紛案件現狀及情況分析
2021-03-06保險受益人依法討回賠償金
2021-02-21合同免責條款不說明無效 保險公司輸掉官司
2021-01-23購買車險的原則有哪些
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