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處罰法第四條明確規定: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就是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成立的四個要件,缺一不可,即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必須同時具備這四個要件方可成立,才可以進行處罰。這個法條實際給行政機關對行政處罰的自由裁量行為下了一個緊箍咒。即自由裁量必須在這個原則下進行而不能相反。具體而言,就是給予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行政處罰的幅度,得和其犯下的過錯相當,輕過輕罰,重過重罰,既不能輕過重罰也不能重過輕罰。在上述法條中,“社會危害程度”最重要,其相當于危害后果。換言之,對某個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的前提是該行為應當產生了危害社會的后果,即一般而言,對潛在的尚未產生社會危害后果的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不能實施行政處罰,或者只能從輕及免除行政處罰。這有點類似刑法中的“犯罪中止”,某個人有了殺人的動機,也準備了作案的工具,來到了犯罪的現場,但最后時刻他沒有實施犯罪,即最終沒有產生任何危害他人的后果。象這種情況,依法只能從輕或者免除處罰。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還要奉行的一個原則是應當采用最小損害行政相對人利益的方式。這個原則是從行政機關的本質引申出來的。國家之所以設立行政機關,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保護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利益而不是損害其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行政機關對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實施行政處罰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行政機關在對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同時也必須保護其合法權益。為解決這一矛盾,所以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處罰等有可能損害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利益等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采用最小損害行政相對人利益的方式。比如行政許可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行政機關實施監督檢查,不得妨礙被許可人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也是“最小損害行政相對人利益原則”的體現。
但遺憾的是,當前某些行政機關在進行行政處罰時,往往與上述原則背道而馳。從廣義上說,濫用自由裁量權,輕過重罰,也是一種違法行為,甚至是嚴重違法行為。因為這樣做不是依法行政而是違法行政,損害了行政機關的公信力,對于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危害極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司法鑒定意見是否可撤銷
2020-12-04事實收養關系的認定
2020-11-28簡易程序的條件有哪些
2020-11-12交通事故私了后可不可以繼續要求賠償
2021-02-07簽了一年的合同沒到一年可以走嗎
2021-02-20工傷賠償協議后老板不給錢怎么辦
2021-03-17服務期與勞動合同期限沖突問題
2021-02-08股份公司章程是否需要備案
2021-02-17醉駕拘役可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1-01-11用人單位能否擅自調崗并降薪
2020-11-30勞務外包工轉正式工申請怎么寫
2021-01-18法律對保險合同的變更是怎樣規定的
2020-12-16使用重大疾病險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01解除人身保險合同返還保險法有什么規定
2020-12-22本案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2-22意外死亡保險理賠的標準
2020-12-04人身保險殘疾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有什么關系
2020-12-17保險合同中出現的哪些條款無效
2020-12-12車險購買有哪些誤區
2021-02-05機動車保險事故發生后應該怎么處理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