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股出資被用于償還公司債務合法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如果公司出現破產,公司的債務應該由誰來償還這一問題。
所謂有限責任是指在公司成立時股東須按公司章程約定的股權比例,全額繳納出資,獲得股權。一般來講,對于公司的債務,按公司法及相關法學理論原則的規定,肯定是由公司來承擔的,股東不會承擔公司的債務。
入股出資就是公司的資產,對于償還公司債務是合法的,也是必須的。
二、公司債務償還的順序
1、企業法人在清償還債前,應當從破產財產中優先撥付破產費用。
破產費用是對破產財產保管、清理、處理和估價時所需要的費用。例如,破產訴訟的費用、聘任工作人員的費用等。
2、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
企業職工的權利首先應當得到保護,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應當優先支付,以保障廣大職工重新就業前基本的生活需要。
3、破產企業所欠稅款。
稅收是國庫的收入,稅收的多少直接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關系到國家的利益,因此,破產企業所欠的稅款,也應當優先清償。
4、破產債權。
主要指破產還債企業所欠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款項。企業法人清償財產時,前一清償順序完畢后,有剩余財產的,才開始后一順序的清償。以此類推,一直到被執行人的財產清償完畢。在同一順序中,各個債權人的權利是平等的,他們之間不存在順序先后。如果破產財產不足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則按債權的比例償付債權人的債務。
三、什么情況下股東要承擔公司債務
《公司法》第20條第3款對該制度作出了規定:“公司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按照該規定,股東對公司債務直接承擔法律責任應滿足以下條件:
(1)股東實施了不正當使用或濫用公司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的行為。濫用公司法人人格逃避債務是引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法律關系的基本法律事實,是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必要條件。其在實踐中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一套班子、兩個牌子”,財產混同,利用同一資產設立多個公司,轉移資產、空殼運轉等。
(2)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這是衡量法人人格是否濫用的一個客觀標準。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是由債權人啟動的,而只有當債權人的損害達到一定程度時,其才可以啟動這一制度。而何謂“嚴重損害”則是需要人民法院在審判實踐中自由裁量的不確定條款,要根據債權人所舉證據綜合認定。
(3)濫用公司人格行為與債權人利益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債權人必須舉證證明自己因為股東的濫用公司人格行為而遭受到了損害。
(4)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行為人的主觀過錯是確定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原則,雖然公司人格被否定后,要追究的責任并非一般的世事賠償責任,但主觀過錯仍是承擔這種責任的必要條件。
實踐中,在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追究股東責任時,還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僅僅是在個案情形下否認法人的人格,直接追究股東的責任,而不是對法人人格的根本否認,在個案之外,仍應認定公司具人獨立的法人資格。
二是在出現法人人格否認情形時,并不是公司的所有股東均要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而僅僅是追究實施了濫用法人人格的股東(主要是控股股東)的法律責任。
三是股東對債權人直接承擔責任并不排除公司應當承擔的責任,并不意味著公司責任完全轉化為股東責任。股東所承擔的連帶責任性質應為補充連帶責任,即應先以公司財產清償債務,只有當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時,方才由股東承擔責任。
四是為了充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濫用公司人格的股東對其所控制的公司的債權應不享有抵銷權。在公司破產清算時,該股東也不應享有別除權和優先權。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還遇到什么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登陸律霸網進行律師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聘書具備書面勞動合同的效力嗎
2021-01-21中華老字號怎么申請2020最新規定
2021-02-24解除反擔保的條件是什么
2020-12-20嚴重交通事故處理步驟有哪些
2021-02-04交通事故傷殘鑒定內容
2021-02-24被告申請財產保全能支持嗎
2020-12-30冷暴力屬于校園欺凌嗎
2021-01-01違反醫療服務合同如何賠償
2021-03-02夫妻共同財產分割中的股權處置方式
2021-03-19弘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服務承諾包括哪些
2020-12-25發生事故司機受傷商業險是否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
2021-02-13什么是老賴
2021-01-09人身保險合同可以雙賠嗎
2021-01-19交通死亡事故走保險流程
2021-02-26對方逃逸醫藥費對方保險公司給嗎
2021-01-02繳費期對保單利益有影響嗎
2021-02-18境外保單應該如何維權
2020-11-14保險法釋義 第一百六十八條
2020-11-25海上貨運保險承保范圍有哪些
2021-02-08保險受益權相關法律問題探析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