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暴力犯罪嗎
是違法行為,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這樣的行為是屬于法律禁止的家暴行為的。
但是在精神暴力犯罪的立法上我國仍然需要完善。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的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將社會關注的精神暴力問題列入其中。
《反家暴法》明確規定:“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怎么認定精神暴力呢
第一,行為人的主觀態度。
如果行為人的消極行為是一時一事的,比如夫妻為生活瑣事爭吵時,一方因不冷靜出言不遜,傷害對方感情,這種情況因行為人不具有主觀上的傷害故意,即使言語有過激之處,也不宜認定為精神暴力。但如果一方是為達到離婚或其他非法目的,故意使用消極手段或?語言刺激對方,造成其心理壓力、精神恐懼的,應當認定行為人具有實施精神暴力的故意。
第二,精神暴力行為的隱蔽性。
與家庭暴力的“拳腳相交”不同,精神暴力經常表現為不作為或消極作為的形式。例如在妻子患病,精神和身體遭受病痛折磨之時,丈夫惡意?逃避家庭責任,明知妻子的全部生活信心寄托在他身上,卻以不回家、不負擔經濟費用、斷絕音訊等方法折磨妻子,使妻子的精神遭受嚴重打擊。丈夫的這些消極“不作為”應成為妻子精神受傷的侵權行為。
第三,有比較嚴重的損害后果。
單從“暴力”的字面分析,就比普通的侵權嚴重許多。鑒于精神暴力在判斷上存在明顯的主觀局限性,所以把是否具有較為嚴重的損害后果作為評判依據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應審查損害后果與暴力行為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這也是要求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的直接原因。
在這個問題上,主要是排除導致受害人損害后果其他原因的可能性,如果僅有比較嚴重的損害后果發生,但導致發生的原因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或者實施侵害行為人的侵害因素只起到很小的作用,那么在處理時不應考慮構成精神暴力,而應從導致感情破裂的責任劃分上給予保護。
精神暴力也是違反家暴法精神的,因為精神暴力比身體暴力的傷害更大,它給受害人帶來的后果有精神失常、神志不清、精神分裂、抑郁、對生活失去信心等,因為精神暴力而導致受害人自殺的案例比比皆是,民眾在自身受到傷害的時候應該懂得保護自己,無論是尋求鄰里親友還是法律,都是不錯的選擇,千萬不要獨自一人默默承受。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公證怎么收費
2021-02-10勞動爭議調解案例解析及實務指引
2020-12-10在工廠碰瞎一只眼睛可以獲得多少賠償
2021-02-20未經工傷認定能否申請賠償
2021-03-06員工個人能否自己申請工傷
2021-01-23勞資糾紛找什么部門
2020-12-18<交通事故篇> 交強險和第三者責任險并存時,發生交通事故該如何賠償?(限江蘇范圍)
2020-12-19拘傳的適用條件是什么
2021-02-02申請訴前財產保全的步驟
2021-01-20如何寫離婚協議書?
2021-02-14借款糾紛可否執行股權
2021-03-17家里失火國家有賠償嗎
2021-02-21南京辦理勞動關系轉移的備案新政是怎樣的
2021-02-09提供格式合同一方有什么責任
2021-01-11偽造印章被判刑所簽擔保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08勞務用工法律須知
2020-12-31患病職工合同期已滿可以終止勞動合同嗎
2020-11-17老板拖欠工資超過1年員工還可以追討嗎
2020-12-04食物中毒屬于意外險嗎,可以理賠嗎
2020-11-30某保險公司訴梁某一般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