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政辦發[2007]19號
十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十堰市法律援助實施細則》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十堰市法律援助實施細則》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〇〇七年三月五日
十堰市法律援助實施細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障公民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國家有關法律和國務院《
法律援助條例》及《
湖北省法律援助辦法》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 本細則所稱的法律援助,是指由十堰市政府和縣(市、區)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服務人員,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公民提供無償的
法律幫助。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具體負責組織、指導、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第四條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各級人民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將法律援助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以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法律援助經費的來源包括財政預算撥款和依法接受的捐贈款。法律援助經費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第五條 凡是在十堰市登記注冊、依法成立的
律師事務所、
公證處、
基層法律服務所等法律服務機構及其執業人員,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應當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指派,履行法律援助義務。
第六條
勞動仲裁機構以及有關
鑒定機構,對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援人應緩收、減收或免收有關費用。
法律援助人員依法查詢、復制有關資料的,相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應當提供,免收查詢費。
第七條 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人員依法開展法律援助工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應當給予支持。政府支持和鼓勵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和法律服務人員自愿對經濟困難或者有其他特殊困難的當事人免費提供法律服務。
第八條 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各市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法律援助的對象、范圍和形式
第九條 具有我市戶籍或者來我市務工的公民等,符合以下條件的可申請法律援助:
(一)有充分的理由及相關證據證明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需要法律幫助的。
(二)家庭確有經濟困難,不能支付或者不能完全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
經濟困難,是指農村貧困人員,包括農村特困救助對象、農村特困優撫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非農業戶口人員無工資收入,或者家庭成員的收入不超過市政府公布的當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線且無其他經濟收入的。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并無需對受援人進行經濟狀況審查。
(一)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而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二)
刑事案件的
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托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的;
(三)刑事案件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而沒有委托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的;
(四)農民工申請支付
勞動報酬和
工傷賠償的。
第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司法行政機關認為確有必要提供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第十二條 有關公益福利組織或者公益事項需要法律援助的,可申請法律援助。
第十三條 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圍是:
(一)刑事案件;
(二)依法請求
國家賠償的;
(三)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四)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五)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六)請求支付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的;
(七)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八)其他確需法律援助的事項。
第十四條 法律援助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一)解答
法律咨詢、代擬
法律文書;
(二)
刑事辯護和
刑事代理;
(三)民事、行政
訴訟代理;
(四)仲裁代理和其他
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
(五)公證證明、
司法鑒定;
(六)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務。
第三章 程 序
第十五條 申請法律援助應當填寫《法律援助申請表》。《法律援助申請表》由司法行政部門統一印制。
第十六條 申請法律援助應當提交下列證明及材料:
(一)本人有效身份證明;
(二)家庭經濟狀況證明;
(三)與所申請法律援助事項的相關的證明及證據材料;
(四)法律援助機構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條 申請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由其監護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
第十八條 申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不完備或者有疑問的,法律援助機構可通知申請人作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并可向有關單位、個人調查情況。
第十九條 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和審批法律援助申請的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
(一)法律援助事項的申請人或申請人的近親屬;
(二)與申請法律援助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
第二十條 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予以法律援助的決定,對不符合條件者,作出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請人。對予以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與受援人或者其監護人、法定代理人簽訂法律援助協議。
申請人對不給予法律援助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在收到通知書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向申請地司法行政部門申請重新審議,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做出決定,并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二十一條 法律援助人員在辦理法律援助事項過程中,必須接受法律援助機構的監督,無正當理由不得拖延、中止援助或者委托他人辦理法律援助事務。
法律援助人員不得向受援人收取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
第二十二條 法律援助事項辦結后,法律援助機構應當向法律援助人員支付補助費。
第四章 管 轄
第二十三條 法律援助工作實行屬地管轄,分級管理的原則。市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協調管理全市的法律援助事務;各縣(市、區)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協調管理本區域的法律援助事務。
第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指定辯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由作出指定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同級法律援助機構統一受理。
第二十五條 非指定辯護的刑事案件和其他訴訟案件的法律援助申請,由有審判
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第二十六條 其他非訴訟法律事項,由申請人住所地或者事由發生地的法律援助機構管理。
第二十七條 同一法律援助事項,由同一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兩個以上法律援助機構都有受理權的法律援助事項,申請人可向其中一個法律援助機構申請。申請人向兩個以上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法律援助事項的,由最初收到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受理。
縣(市、區)法律援助機構之間發生管轄爭議時,由市級法律援助機構
指定管轄。
第五章 審 查
第二十八條 法律援助的審查應遵循統一、公正、全面、準確、及時的原則。
第二十九條 法律援助的審查方式主要有書面審查、實地調查、到專門機構或者部門調查。
第三十條 對法律援助申請人提交的經濟困難證明進行審查,證明材料必須如實載明申請人家庭人口狀況、就業狀況、家庭人均收入等情況。
(一)對于下列證明材料采用書面審查即可給予認定采信:民政、勞動、社保等政府職能部門發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失業證》、《農村特困救助證》、《農村五保供養證》、《優撫證》等專用證件。
(二)申請人住所地的區、鄉、鎮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等政府機關的書面證明,須通過實地調查、到專門機構或者部門調查核實后予以認定。
(三)對于下列證明材料,法律援助機構可以通過實地調查、到專門機構或者部門調查核實后方可作出采信與否:
1、申請人對經濟困難狀況的陳述;
2、申請人所在單位的書面證明和申請人所在的基層群眾組織如村委會、居委會的書面證明。
第六章 權利和義務
第三十一條 受援人享有下列權利:
(一)了解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活動的進展情況;
(二)有事實證明法律援助承辦人員未適當履行職責的,可以要求更換承辦人;
(三)依據本細則規定,要求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回避;
(四)指定刑事案件受援人有權拒絕辯護人為其辯護;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權利。
第三十二條 受援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向法律援助機構如實提供證明材料和相關資料;
(二)在法律援助的過程中與法律援助機構及法律援助承辦者予以必要的合作;
(三)在受援期間因經濟狀況改善,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經雙方協商,可以不終止法律服務,但是應當支付法律服務費用;
(四)受援人因受援案件或者事項的解決而獲得較大利益時,應當向法律援助機構補償法律援助費用;
(五)受援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法律服務人員,就同一事項再次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的,法律援助機構不予受理。
第三十三條 法律援助人員享有以下權利:
(一)要求受援人提供與法律援助事項有關的材料及其他必要的配合與協助;
(二)發現受援人違反本細則規定或者不履行法律援助協議,情節嚴重的,可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終止法律援助服務;
(三)法律、法規規定或者法律援助協議約定的其他權利。
第三十四條 法律援助人員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一)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及時辦理法律援助事項;
(二)及時向法律援助機構和受援人通報法律援助事項的進展情況;
(三)保守辦理法律援助事項過程中所涉及的國家秘密、個人隱私以及商業秘密;
(四)法律、法規規定或者法律援助協議約定的其他義務。
第七章 監督和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各級法律援助機構負責本機構指派法律援助案件的檢查、監督工作。
第三十六條 檢查、監督工作堅持公開、公正、嚴格標準、實事求是的原則。
第三十七條 法律援助機構應建立案件檢查、監督制度。
第三十八條 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違反本《細則》規定的,由司法行政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律師、
公證員、基層
法律服務工作者不依法履行法律援助職責,由司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由市司法行政部門給予暫緩或不予年審注冊處罰。
第三十九條 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所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法律援助或者阻礙本機構人員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由司法行政機關依據有關規定予以相應的處罰。
第四十條 受援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騙取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撤消其受援資格,并責令其依法支付已獲得的法律服務的全部費用。
第四十一條 有關單位為申請法律援助的公民出具虛假的經濟困難證明的,由法律援助機構建議該單位或者其上級主管部門、監察部門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第八章 附 則
第四十二條 本實施細則自發文三十日后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