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司法廳(局):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這一歷史性變革,必將使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發生深刻的變化,這對
法律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同時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需要,統一中等法律人才培養的規格,辦出職業技術教育特色,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我部在多次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重新修訂了《司法學校二年制
法律專業教學方案》,制定了《司法學校二年制經濟專業教學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附件1.司法學校二年制法律專業教學方案
附件2.關于《司法學校二年制法律專業教學方案》的說明
附件3.司法學校二年制經濟法專業教學方案
附件4.關于《司法學校二年制經濟法專業教學方案》的說明
附件一:
司法學校二年制法律專業教學方案
一、培養目標
司法學校屬于實施高中后教育的中等法律專業學校。
司法學校法律專業主要為審判、檢察、司法行政等部門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要求學生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具體要求是:
1.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熱愛祖國,維護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具有為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為建立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而獻身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
2.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和法學基礎知識,熟悉黨和國家在政法方面的方針政策及主要法律;具有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具有從事司法工作所必備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計算機應用的初步能力以及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體魄。
二、學制、招生對象
學制二年,招收高中畢業生。
三、課程設置及學時分配
兩年開設課程總學時為1700,其中,必修課占總學時的85%,選修課占總學時的15%。
(一)必修課19門,1444學時。
形勢、任務教育,每周1--2學時,不計入總學時。
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70
2.司法職業道德 40
2門小計110學時,占總學時的6.5%。
3.應用寫作 100
4.邏輯 54
5.書法與司法筆錄訓練 54
6.司法口才 54
7.會計學基礎知識 54
8.電子計算機基礎與應用 108
9.體育 120
7門小計544學時,占總學時的32%
10.法學基礎理論 68
11.中國憲法 56
12.中國民法 130
13.
中國刑法 108
14.中國
民事訴訟法 90
15.中國
刑事訴訟法 63
16.經濟法概論 126
17.行政法與
行政訴訟法 63
18.中國婚姻法 36
19.司法文書 50
10門小計790學時,占總學時的46.5%
(二)選修課
每個學生選修課不少于200學時,選修課舉例:
1.英語 120
2.民族區域自治法 36
3.民族理論與政策 18
4.律師實務與公證實務 36
5.司法統計常識 36
6.秘書工作概論 36
7.檔案管理學概論 36
8.國際私法 54
(三)講座、專題報告(不計學時)
根據培養又紅又專的應用型法律人才的要求,學校應組織各種講座和專題報告,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相關知識,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有助于學生提高政策水平。如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國情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介紹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有關情況,介紹改革開放和法制建設方面的有關動態,介紹政法實際工作的經驗和現行政策以及
香港和
澳門基本法;介紹法學學術動態和相關的科學技術知識等等。
(四)學校應采取多種形式開展美育教育、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高尚情操,鼓勵他們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增強他們的勞動觀念、群眾觀念、組織紀律觀念、職業道德觀念和集體主義觀念,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四、見習,實習和社會調查
為了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理論和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保證實踐教學的時間,擴大實踐教學的領域,改進實踐教學的方法,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學校要根據課程特點,采用現場教學或旁聽、模擬審判、
案例分析等形式組織教學,并組織學生參加一定的實際工作,如開展
法律咨詢,進行法制宣傳等,使學生接觸社會,得到多方面的鍛煉。學校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加強學生筆錄、詢問和制作
法律文書等能力的訓練。
在第一學年結束后,可利用暑期,適當組織學生到司法部門見習或進行社會調查。在第四學期安排九周的專業實習。
五、考核
為了鞏固學習成果,檢驗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每門課程結束后都要進行考核,在進行知識考核的同時要注意能力的考核。考核可分考試與考查兩種,可采取口試或筆試,開卷或閉卷以及其他方式進行。成績不及格者,學校要組織補考,經補考仍不合格的,應按國家教委有關學籍管理的規定辦理。社會調查和專業實習由指導教師評定成績。
六、時間分配
兩年共104周,其中:
招生、入學教育 5周
畢業教育及鑒定 1周
課堂教學 61周
專業實習 9周
考試、考查 4周
寒暑假 20周
機動 4周
七、教學進度
第一學期安排《法學基礎理論》、《中國憲法》;
第二學期安排《中國民法》、《中國刑法》、《中國婚姻法》;
第三學期安排《中國刑事訴訟法》、《中國民事訴訟法》、《經濟法概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附件二:
關于《司法學校法律專業二年制教學方案》的說明
一、關于修訂教學方案的指導思想
根據國家政治、經濟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以及中等法學教育的變化,為了汲取近年來教學改革的新鮮經驗,改革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必要對現行方案的課程設置、學時分配進行調整,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增強適應性,繼續貫徹“立足政法,面向社會”的辦學方針,努力為社會培養急需的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
二、關于培養目標
教學方案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設計藍圖,應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法制建設對應用型法律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法學是政治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法律專業的培養目標突出了政治和職業道德要求,這表明對培養對象政治素質有較高的標準。應用型法律人才的業務素質,除應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外,還應強調專業性技能的培養,這是職業法學教育改革的中心環節,也是培養對象能否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因此學校要注意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在加強學生工作能力和實際技能的培養上下功夫。
三、關于課程設置
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方案》對課程設置及學時安排,做了適當的調整,進一步重視了對應用型法律人才專業技能的培養。本方案是指導性教學方案,各校可根據當地人才的需求和本校的優勢,制定實施性教學計劃。要做到既保證培養人才的質量,又增強適應性。學校在組織教學時,應注意課程的銜接配合,避免重復或遺漏。為了照顧各地對專業的特殊要求,《方案》中設置了選修課并列舉了幾門課程,學校可不受此限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各自開設的選修課程。
為了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國家教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傳統的政治理論課進行了改革,設置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和《職業道德》兩門課程,一改以往只求體系科學完整而忽視實際效果的弊端,意圖通過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使學生認清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和人生的價值,對立正確的世界觀,從而擺正自己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同時與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銜接,增強知識性、實用性。學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揚奉獻精神,反對拜金主義。
為了把對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落到實處,《方案》調整了技能課的教學時數。學校要在教學設備的購置及師資力量的調配上做相應準備,可采取分步到位的的辦法進行,逐步創造條件,最終全面實施。
四、關于課程內容
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這門課程,主要介紹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和它形成發展的過程,以及在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學校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學生利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基礎知識,結合青年學生特點,加強對這一理論的理解。
2.《司法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職業學校學生知識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職業道德對法律院校學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本課程主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并為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打好基礎。
3.《應用寫作》既是文化課又是法律專業重要的基礎課和基本技能課。本課程應講究實用,要強調寫作知識的深化和寫作技能的訓練,并要求多練習、多講評,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同時應注意提高學生的閱讀與欣賞能力,要指定閱讀書目,利用課余時間閱讀。
4.《書法與司法筆錄訓練》,書法以硬筆書法為主,適當學習毛筆字,講授應以實用為原則,課堂講授、講評要與平時練習相結合,并適時組織書法比賽;在此基礎上要培養學生的聽辯能力、反應能力和快速書寫能力,加強司法筆錄訓練,做到好、快、準、全,以好為主。
5.《司法口才》是思想、語言、邏輯和心理素質的綜合訓練。本課程除課堂講授外,要注意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輔導練習,并要與模擬法庭、演講比賽以及課外的法律咨詢、法制宣傳等活動相結合。
6.《體育》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增強身體素質,并達到國家規定的體育鍛煉標準,適應政法工作的需要,增加軍事體育訓練的內容。
7.《英語》課的教學以口語為主,講求實用,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畢業后的應用及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沿海及開放城市可作為必選課。宜可適當調整增加課時。
8.《中國民法》內容應含民法通則、
繼承法、收養法等。
9.《經濟法概論》主要講授經濟法基礎理論、合同法(經濟合同、技術合同)、企業法(含三資企業法、私營企業法)、稅法、知識產權法、金融法(含銀行法、票據法、保險法)等內容。
10.《民族區域自治法》和《民族理論和政策》在民族地區應作為必修課開設。
11.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及我國經濟特區的有關法律制度,可開設專題講座,使學生了解有關法律內容,加強對“一國兩制”和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
四、關于學時分配
在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各門課程的學時分配,可根據實際情況略有增減。
五、關于教學進度
本方案教學進度載明的課程,系法律專業的主干課程,亦是全國統一抽考的課程。除體育、外語、書法與司法筆錄訓練、電子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等課程可跨學期或學年講授外,其余課程一般為學期課。
全國統一抽考的課程需按教學進度限定的學期開設,其余課程的講授學期,由各校自行確定。
附件三:
司法學校二年制經濟法專業教學方案
一、培養目標
司法學校屬于實施高中后教育的中等法律專業學校。
司法學校經濟法專業,主要為經濟審判、經濟檢察等經濟司法部門;工商行政管理、稅務、物價、海關、管理等經濟行政執法部門;
公證律師等經濟
法律服務部門及各種所有制的企、事業單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經濟法專門人才。要求學生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具體要求是:
1.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維護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具有為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為建立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而獻身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
2.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和經濟
法律基礎知識,熟悉黨和國家有關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及主要經濟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具有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具有從事經濟
法律實務工作所必備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計算機應用的初步能力,以及運用所學專業理論和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體魄。
二、學制、招生對象
學制二年,招收高中畢業生。
三、課程設置及學時分配
兩年開設課程總學時為1750,其中,必修課占總學時的83.8%,選修課總學時的16.2%。
(一)必修課22門,1466學時。
形勢、任務教育,每周1--2學時,不計入總學時。
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70
2.法律職業道德 40
2門小計110學時,占總學時的6.3%。
3.應用寫作 90
4.邏輯 54
5.書法與筆錄訓練 54
6.司法口才 54
7.電子計算機基礎與應用 72
8.體育 120
9.會計學基礎知識 54
7門小計498學時,占總學時的28.5%。
10.憲法與行政法 54
11.法學基礎理論 54
12.中國民法 90
13.中國刑法 72
14.訴訟法學 120
15.司法文書 54
5門小計444學時,占總學時的25.3%。
16.經濟法基礎理論 54
17.
經濟合同法 54
18.公司法 72
19.稅法 54
20.知識產權法 72
21.金融法 54
22.企業法 54
7門小計414學時,占總學時的23.7%。
(二)選修課
選修課的學時應不少于280學時,約占總學時的16.2%。
選修課舉例:
1.英語 120學時
2.自然資源保護法(環保、土地、森林、漁水等) 54
3.經濟管理學概論 54
4.市場學 36
5.港、澳、臺經濟法制制度 36
6.國際經濟法 54
7.海商法 36
8.國際私法 54
9.民族區域自治法 36
10.秘書工作概論 36
11.統計常識 36
12.律師公證實務 36
13.西方國家民商法 54
(三)講座、專題報告(不計學時)
根據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經濟法專門人才的要求,學校應組織有關講座和專題報告,介紹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有關情況,介紹改革開放和法制建設方面的有關動態,介紹司法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有關工作經驗和現行政策,介紹經濟法學術動態和相關的在科技知識;介紹港、澳、臺和國外經濟司法和經濟法制的有關情況。
(四)學校應采取多種形式開展美育教育、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高尚情操,鼓勵他們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增強他們的勞動觀念、群眾觀念、組織紀律觀念、職業道德觀念和集體主義觀念,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四、見習,實習和社會調查
為了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理論和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保證實踐教學的時間,擴大實踐教學的領域,改進實踐教學的方法,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學校要根據教學進度和課程特點,采取現場教學或旁聽、模擬審判、案例分析等形式組織教學,并靈活多樣地組織學生參加一定的實際工作,如開展法律咨詢,進行法制宣傳等,使學生接觸社會,得到多方面的鍛煉,增強職業適應性。學校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加強學生筆錄、詢問和制作法律文書等能力的訓練。
在第一學年結束后,可利用暑假,適當組織學生到司法部門見習或進行社會調查。在第四學期安排九周的專業實習。
五、考核
為了鞏固學習成果,檢驗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每門課程結束后都要進行考核,在進行知識考核的同時要注意能力的考核。考核可分考試與考查兩種,可采取口試或筆試,開卷或閉卷以及其它方式進行考核。成績不及格者,學校要組織補考,經補考仍不合格的,按國家教委有關學籍管理的規定辦理。社會調查和專業實習由指導教師評定成績。
六、時間分配
兩年共104周,其中:
招生、入學教育 5周
畢業教育及鑒定 1周
課堂教學 62周
專業實習 9周
考試、考查 4周
寒暑假 20周
機動 4周
七、教學進度
第一學期安排《法學基礎理論》、《中國憲法》;
第二學期安排《中國民法》、《中國刑法》、《邏輯》;
第三學期安排《經濟法概論》、《中國刑事訴訟法》、《中國民事訴訟法》、《中國婚姻法與繼承法》。
附件四:
關于《司法學校二年制經濟法專業教學方案》的說明
一、關于專業設置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模式,而市場經濟實質就是法制經濟。因此改革開放的形勢向我國中等法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提供了新的機遇。在市場經濟及其發展規律作用下,國家的立法工作,國家的國民經濟管理工作和執法工作以及公民、企業或公司的經濟活動、商務活動越來越多;鄉鎮企業的大量涌現與迅猛發展,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培養出既熟悉黨和國家有關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又熟練掌握較系統經濟法專門知識,及從事經濟司法和法律服務工作的基本技能的專門人才,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需要。
部分學校經過十年的建設,現已擁有一支具備開設經濟法專業課條件的師資力量,和較完備的辦學條件的環境,據此我們向國家教委申報開辦經濟法專業,現已獲準。
制定這一教學方案的目的在于,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提出統一的規格要求,以保證培養人才的質量。教學方案是指導性的,各校可根據當地對人才的需求和本校的優勢,制定實施性教學計劃。
二、關于培養目標
1.學校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經濟法專業在培養目標上對學生的政治素質提出了嚴格要求,不僅應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還要求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
2.應用型經濟法專門人才的業務素質,除應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外,應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這是培養對象能夠得到社會認可的關鍵所在,因此學校要注重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重視對學生工作能力和實際技能的培養。
三、關于課程設置
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課程設置著眼于對法學基本原理和法律實務,以及專業技能課程的安排,學校在組織教學時要注意課程間的銜接配合,避免重復或遺漏。為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趨合理,同時照顧各地區對專業的特殊要求,《方案》設置了選修課,并列舉了幾門課程,各校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各自開設的選修課。
為了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國家教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傳統的政治理論課進行了改革,設置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和《職業道德》兩門課程。一改以往只求體系科學完整的弊端,意圖通過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使學生認清社會發展的規律和人生的價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從而擺正自己在社會發展中的位置,同時與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銜接,增強知識性,實用性。學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倡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反對拜金主義。
四、關于課程內容
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這門課主要介紹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和它形成發展的過程,以及在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學校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以及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基礎知識,結合青年學生的特點,加深對這一理論的理解。
2.《司法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職業學校學生知識構成的重要部分,司法職業道德對法律院校學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本課程主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并為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打好基礎。
3.《會計學基礎知識》是當前司法實踐中迫切需要的知識,內容應包括會計學原理和審計方面的基礎知識。
4.《方案》中開設了6門法學基礎課,講授時要結合經濟法專業的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和重點。
《中國民法》的內容含民法通則、繼承法、婚姻法等。
《中國刑法》重點講授刑法總論和經濟刑法。
《論訟法學》涉及民訴、刑訴、行政訴訟法的內容,其中相同的部分可一并講授,不同的部分可采取比較教學法進行介紹。
5.《經濟法基礎理論》主要講授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經濟法概述和
經濟法律關系等內容。
6.《企業法》講授工業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私營企業條例、個體工商戶和個人合伙的有關規定以及企業破產法。
7.《經濟合同法》主要講授經濟合同和技術合同以及合同的基本制度、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
8.《金融、保險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金融行業的作用日益重要。有關證券、票據方面的業務和糾紛越來越多,亟待法律來調查、規范。本課程主要講授有關銀行、證券、票據方面的基本知識。《保險法》以現行保險條例為主,介紹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及具體的險別。
9.《知識產權法》主要講授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各項制度以及有關保護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的國際公約。
10.《公司法》主要介紹有限責任公司、無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有關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
11.《稅法》內容以稅法為主,介紹有關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以及我國法律關于稅種的規定。
12.《秘書工作概論》主要講授秘書工作基本理論、秘書日常工作、秘書執行領導交辦工作、秘書從事參謀輔助工作等內容。
五、關于學時分配
在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各門課程的學時分配可根據實際情況略有增減。
六、關于教學進度
本方案教學進度載明的課程,系經濟法專業的主干課程,亦是全國統一抽考的課程。除書法與司法筆錄訓練、電子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外語、體育等課程可跨學期或學年講授外,其余課程一般為學期課。統一抽考課程需按教學進度限定的學期開設,其余課程的講授學用,由各校自行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