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
根據《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第三百一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善意取得應當具備下列成立條件:
1、標的物須為動產或者不動產
2、讓與人對處分的動產或不動產無處分權
3、受讓人受讓財產時須為善意
4、受讓人須支付合理的價格
5、轉讓的動產或不動產已經交付或者登記
二、善意取得的規定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或即時時效,指動產占有人向第三人移轉動產所有權或為第三人設定其他物權,即使動產占有人無處分動產的權利,善意受讓人仍可取得動產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法律制度。在廣泛的商品交換中,從事交換的當事人往往并不知對方是否有權處分財產,也很難對市場出售的商品逐一調查。如果受讓人善意取得財產后,根據轉讓人的無權處分行為而使交易無效,并讓受讓人返還財產,則不僅要推翻已經形成的財產關系,而且使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時,隨時擔心買到的商品有可能要退還,這樣就會造成當事人在交易時的不安全感,也不利于商品交換秩序的穩定。
一般認為,善意取得制度來源于日耳曼法。在日耳曼法上,區別動產是不基于所有人的意思歸他人占有還是基于所有人的意思歸他人占有的場合,而規定了不同的后果:
(1)在動產不基于所有人的意思歸他人占有的場合,例如被盜、遺失,所有人仍然享有權利,動產無論轉歸何人占有,都有權請求返還。
(2)在動產基于所有人的意思交于他人時,如租賃、寄托,所有人只有權對其契約的相對人即承租人、受托人請求返還原物、賠償損失,對于由相對人處取得物之占有的第三人,不得為返還原物的請求。在這種情況下,第三人雖然取得物的占有權,但未取得物的所有權,
所有人仍然享有所有權。在契約的相對人從第三人處又取得物的占有時,所有人還有權從其相對人處回復物之占有權。這種基于占有人的意思把物交于他人占有對于第三人即不得請求返還原物的原則,后來在傳統民法中稱之為“占有公信力”原則。
通過閱讀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我們可以理解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初衷,以及它需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善意取得制度是有例外的,它不適用贓物、遺失物等。在所有人權益受到損害時,法律同時賦予了所有權人救濟途徑,所有權人可以向損害權益的人進行追償。如果你的權益受到傷害,必要時,委托專業律師代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軍人離婚需要什么手續
2021-03-05夫妻分居離婚的條件都有哪些
2021-02-25離婚協議書內容有些什么
2020-11-192020年法院調解離婚程序及步驟
2020-12-16原告第二次起訴離婚需要多長時間
2020-12-272020年訴訟離婚需要多長時間
2020-11-22離婚糾紛的解決方式有幾種
2020-12-23各類離婚案件管轄如何確定
2021-01-02新婚姻法離婚孩子歸誰
2021-02-28離婚律師費用收取標準是怎樣的
2021-01-21變更撫養權代理詞是怎樣的
2021-02-11怎樣變更監護權
2020-12-27變更監護人的情形,怎樣變更監護人
2020-11-08離婚后孩子的探視權時間怎么規定的
2021-03-11未婚生子孩子撫養費怎么出?
2021-03-13怎么寫子女撫養權協議書?
2021-01-02繼子女繼承權怎么確定的?有哪些標準
2021-02-23山東二胎新政策什么時候實施?
2020-12-30關于離婚案件孩子撫養權判決的相關內容有哪些?
2021-01-17出生證明辦理委托書
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