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守法經營、正當競爭的經營者,我國出臺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詳細規定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范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指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的、從事營利性服務的個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這項規定闡明了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范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主體分為三類: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個人。其中,“法人”包括有三類:企業的法人、事業單位的法人、社會團體的法人。需要說明的是,事業單位的法人是指根據法律,享有進行經營活動的資格、進行企業化經驗的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的法人是指根據法律享有經營資格、進行營利性活動的社會團體法人。“其他經營組織”是指根據法律規定,可以進行營利性活動但是并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社會組織。以個體工商戶為例,“個人”是指依照法律從事服務行業或者進行商品經營的自然人。營利性服務,即以營利為經營目的、為消費者提供勞務的經營活動。商品經營,即以營利為經營目的商品交換轟動。
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章規定了11種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包括4種限制競爭行為和7種不正當競爭行為。
限制競爭行為的主題通常包括公用企業、合法獨占地位的經營者、政府及政府所屬部門。最常見的限制競爭行為有經營時附加不合理的條件、在招標投標的時候進行非法串通。
不正當競爭行為則包括以下7種:
1、假冒他人已注冊的商標、混淆知名商品、不經允許擅自使用企業名稱、冒用或偽造場地和質量標志的混淆行為;
2、為了爭取交易機會,暗中給予可以影響交易的相關人員好處或財務的商業賄賂行為;
3、產品進行不實宣傳、散布虛假信息、進行虛假宣傳的虛假宣傳行為;
4、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侵犯商業秘密行為;
5、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進行商品銷售,通過低價傾銷與競爭對手進行競爭的低價傾銷行為;
6、附贈消費者獎勵、獎勵購買者抽獎的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
7、詆毀競爭對手商譽的詆毀商譽行為。
若生產者滿足《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不正當競爭主體的界定并具有以上不正當競爭行為,即為構成不正當競爭的主體。
不正當競爭的判斷標準有哪些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完善與知識產權保護
反不正當競爭法實施細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老人去世后兒子主張贈與無效成立嗎
2021-03-17被治安拘留過能入黨嗎
2020-11-18公司收取押金和扣押身份證件的合法嗎
2021-03-23申請商標注冊的條件是什么
2020-11-17解約定金如何在合同中約定
2021-03-21解約定金指的是什么
2021-03-10怎樣全面理解婚姻自由?
2021-03-22最新中止審理申請書模板2020是怎樣的
2021-03-13如何辦理房屋抵押登記?
2020-12-20存款證明有效期是多長時間
2020-11-19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監事會對什么事項進行監督
2021-01-19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是否適用訴訟時效
2021-01-05如何分割夫妻財產
2020-11-27中止履行合同應注意什么
2020-11-10勞動者想離職后可否獲得經濟補償
2021-03-12社保糾紛是否屬于勞動仲裁
2020-11-26團體人身意外傷害險和雇主責任險有什么區別
2021-03-16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中的風險和損失案例分析
2021-01-30侵權案件中人身險可否獲得賠償
2021-01-30保險公司理賠范圍不同之處在哪里
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