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fā)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其處分的客體是權利。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準物權行為,包括契約(如所有權的移轉、抵押權的設定)及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臺灣民法典第758條規(guī)定:"不動產(chǎn)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立、喪失及變更者,非經(jīng)登記,不生效力。"其所稱法律行為,系指物權行為而言。又第761條規(guī)定:"動產(chǎn)物權之讓與,非將動產(chǎn)交付,不生效力。但受讓人已占有動產(chǎn)者,于讓與合意時,即生效力。"其所稱讓與合意,系物權讓與合意(物權契約)而言。
類型
處分行為分為物權行為與準物權行為兩類。物權行為是直接變動物權效果的行為,如讓與物權、拋棄物權、認定抵押或質權等;準物權行為是直接變動物權以外支配型權認定、移轉或消滅效果的處分行為,例如認定采礦權、漁業(yè)權等。
民法上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的區(qū)別?
1、法律效果不同。處分行為發(fā)生使相對人取得權利的法律效果,而負擔行為的效力則在于使行為人承擔給付義務。
2、處分行為以行為人具有處分權為生效要件,負擔行為則不需要行為人具備處分權。
3、處分行為適用標的物特定化原則,即處分行為的標的物必須是特定的。負擔行為則沒有這樣的限制。
4、處分行為適用公示原則,負擔行為沒有這一要求。
物權行為的概念及基本內(nèi)涵
物權行為是與債權行為相對應的概念,它是指一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和廢止為目的,以交付或登記為要件的法律行為。在德國民法中,任何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等行為中,都會包含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以買賣合同為例,買賣關系的成立,產(chǎn)生債權法上的請求權,產(chǎn)生債權關系,即請求權與被請求權的關系,但并沒有產(chǎn)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因為還要有一個排它性的意思表示,在于用交付行為來證實這一意思表示之存在。根據(jù)這一意思表示,產(chǎn)生物權變動的效果。物權行為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主要的原則:
1、區(qū)分原則,又稱分離原則,它是指權利主體承擔的移轉標的物的行為與完成物權的各種變動的行為是兩個獨立的行為,前者為原因行為,后者為物權行為,兩個行為各有其獨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是兩個相互分離的法律事實。
2、抽象原則,又稱為無因性原則,指物權行為的效力和結果不依靠于原因行為而獨立,既原因行為的無效和撤消不能導致物權行為的當然無效和撤消,物權行為從原因行為中抽象出來,其構成要件與生效要件上有自己的特點。
3、物權變更的形式主義,也稱公示要件主義原則,是指當事人之間關于物權變動的合意并不能直接引起物權的變動,需要有一個具有公示性的行為來表達或者說是來記載這一物的合意,而且,該公示行為不僅應該具有物權的一般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更應該具有表示該物的合意成立的效力,假如沒有該公示行為,物的合意不能成立,物權的設立、變更和廢止即為無效。
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清楚的知道的處分權是什么,以及在行使處分權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什么,不能怎么使用,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對于物體的處分權我們應該謹慎使用,不能侵害他人權利。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wǎng)進行專業(yè)的咨詢。
該內(nèi)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消費者如何維權
2021-03-03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中的法律視角
2021-03-20第三方支付是怎樣的
2020-11-12商標權質押到期未續(xù)押是否有效
2021-02-15催告書的時限是多少天
2020-11-27主板上市條件是什么法律規(guī)定
2020-11-25沒有戶口本不能領結婚證有哪些招兒
2021-01-17十級傷殘能要求贍養(yǎng)費嗎
2021-02-27交通事故認定書怎么確定
2021-01-15擔保合同期限有多久
2021-02-24非完全民事能力人怎樣行使繼承權
2021-03-14學生在學校門口打架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09集體土地怎么進行轉讓
2020-12-25房屋贈送時效多長
2021-01-20房地產(chǎn)評估有哪幾種評估類型
2021-01-14工作未滿兩年被裁員怎么補償
2021-03-20意外險的規(guī)定是怎么樣
2021-02-16保險合同各條款的變更和更正
2021-01-24從海運保險角度淺析國外進口商對貿(mào)易合同的選擇
2020-12-29淺析保險合同糾紛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