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觸碰到法律犯罪了,就會被法律去制裁,個人以及單位都一樣,那么國家機關單位犯罪可否作為主體?國家機關又該怎么辦呢?但是只要是犯罪就一定會被制裁,只不過法律的規定是不一樣的,那么國家的機關犯罪又該怎么辦呢?以下做出詳細解釋。
國家機關單位犯罪可否作為主體
我國刑法第30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由此而見,可以成為單位犯罪主體的是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
對于由國家權力機關、軍事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構成的國家機關應否成為單位犯罪主體的問題,理論上存在爭議。肯定說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國家機關作為執法部門更應嚴格守法,若有違法犯罪行為,同樣應受到法律制裁(2)。但是我們認為,國家機關是行使國家職能的國家機器,將它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這顯然有損國家機關的威信,當法院宣布一個國家機關犯罪并對之處以刑罰,這種負面效用是無比巨大的,并有可能引起全社會對國家機關的信任危機。其次從實踐層面來講,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如果構成單位犯罪,由誰來審判它?是不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來審判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和自己?顯然,從我國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權力分配來看,現實中不具有操作性。筆者認為國家機關不同于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是民選機關具有人民性,它是基于民意而產生的,行使著各種國家權力。把機關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有悖于法理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同時社會將為此項立法行為付出巨大成本,以至于法律權威喪失而得不償失。
在現實中存在某些國家機關的領導人出于個人私心或者小團體利益而利用手中權力觸犯刑法的情況,比如行賄罪、受賄罪,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單位犯罪,但是實際上單位和單位的權力不過是個別領導謀取私利進而犯罪的工具,對于這些犯罪實際應該追究的是個別領導人的刑事責任,而不是單位的刑事責任。
基于以上理由,我們認為國家機關不應該成為單位犯罪主體。
只要是犯罪就不可饒恕,為什么會有那么的犯罪呢?每天幸福的生活,和家人平平淡淡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不好么?何必要讓家人總是為自己擔驚受怕,每天想一個普通人一樣的生活,沒有那么多的煩惱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主體為單位犯罪是雙罰制嗎
不認定為單位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安抗辯權是不是不適用于所有情況
2021-02-25撫恤金如何分配
2020-12-27軍人結婚申請多久能下來
2021-01-28調解離婚如果不同意需要本人去嗎
2021-03-22公司破產補償是怎樣的呢
2020-11-14公民到法院起訴離婚有什么程序
2020-12-09結婚時收的禮品如何認定
2021-02-05拿房產證幫別人擔保有期限嗎
2020-11-15喪偶的兒媳和女婿的繼承權
2021-03-11哪些人不能擔任法定代表人
2021-02-23哪些情況不能簽終止協議
2021-02-06運輸合同與勞務合同有什么區別
2021-02-28人壽保險出事故理賠嗎
2021-01-11土地承包有時間限制嗎
2021-01-24營業房拆遷補償如何評估
2021-02-10集體土地上住宅房屋拆遷補償方案如何制定
2021-02-27違建房屋,拆遷時怎么做,才盡可能的有補償
2020-12-22公租房拆遷補償不滿意應該怎么維權
2021-03-17拆遷房需要交土地出讓金嗎
2021-01-28司法強拆后還有補償嗎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