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一直以來都是刑法理論和實踐部門爭議較多的一個罪名,其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又是其聚集的焦點,實踐中要準確理解和把握它,必須從其要件結構著手。“因逃逸致人死亡”必須符合以下四個成立要件:
一、行為人的逃逸行為發生在交通肇事罪成立之后
刑法是將“因逃逸致人死亡”作為交通肇事罪的最重一檔法定刑的行為表現而規定的。關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質有結果加重犯和情節加重犯兩種說法。
從刑法規定“致人死亡”的類似條文來看,這一表述通常是指某種犯罪的加重結果。而結果加重犯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是基本行為和加重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但是,按照結果加重犯來解釋“因逃逸致人死亡”,無論如何都無法將“致人死亡”解釋成為交通肇事行為引起的結果,因為事實上在逃逸行為中已經介入了新的原因行為,那就是“逃逸”,致人死亡的并不是交通事故本身,而是行為人的逃跑行為。
鑒于此,情節加重犯之說的出現旨在彌補結果加重犯之說的不足,認為“致人死亡”也是一種情節,“因逃逸致人死亡”屬于為逃避法律責任而逃跑的罪后表現,其行為與罪過均與前兩個罪行階段相同,只是情節不同,因而規定了更重的法定刑。這種說法的確可以解釋“因逃逸致人死亡”這一情形。但是,由于刑法還規定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情節,故筆者同意將“因逃逸致人死亡”稱為情節加重犯的加重情節。不論結果加重犯說還是情節加重犯說,抑或情節加重犯的加重情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以基本犯構成犯罪為前提。
那種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無須以交通肇事行為構成犯罪為前提的觀點,只會得出不合邏輯的結論,即只要有交通肇事行為,不論后果是重傷還是輕傷,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均應適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規定定罪處罰,判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顯而易見,這種觀點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不相吻合。因此,“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成立與“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其前提條件是一致的,都必須具備行為人交通肇事行為的有罪性。
二、行為人逃逸的主觀認知是明知發生了交通肇事
行為人明知發生了交通肇事,為了逃避法律責任的追究,逃離了事故現場,這是行為人逃逸的主觀認知因素。至于行為人在逃逸之前是否查看了交通肇事的結果,以及行為人主觀上認為被害人是死是活,均不重要,只要實際上被害人在事故現場沒有死亡,而是由于行為人的逃逸行為使其沒有獲得及時救助而死亡,對行為人即可適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罰規定。也許有人會問,被害人當場沒有死亡,行為人卻以為死亡了,對其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規定處罰,是否有客觀歸罪之嫌?
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不屬于客觀歸罪。因為事實上的認識錯誤只影響定罪,并不影響量刑,而“因逃逸致人死亡”是量刑的情節,不是定罪的構成要件。而且,本罪的犯罪現場往往只有被害人和行為人二者,被害人處于嚴重受傷害或瀕臨死亡狀態,往往不省人事,根本不可能知道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是否查看自己死亡與否以及受傷程度如何。而狡猾的行為人可能聲稱當時認為被害人已經死亡,只是害怕承擔責任而逃跑的。如果僅憑行為人的口供,就認定不適用“因逃逸致人死亡”,只會導致對行為人不當從輕處罰的結果。
三、行為人的逃逸與被害人的死亡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交通肇事案件情況復雜,被害人的死亡可能直接由交通肇事的行為引起,也可能由行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使得被害人得不到及時救助所致,還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導致。實踐中必須分清致死的直接原因才能做到正確適用法律,不枉不縱。“因逃逸致人死亡”情節的適用,必須以“逃逸”與被害人死亡結果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為前提。如果被害人死亡結果是由行為人先前的交通肇事行為造成,行為人事后逃逸,對行為人只能適用交通肇事罪的第二量刑檔次,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節。如果事后逃逸的行為人先前的交通肇事撞傷被害人后,即使立即救助也無法挽回被害人生命的,也不能適用“因逃逸致人死亡”情節,因為被害人的死亡仍由先前的交通肇事行為直接導致,與逃逸行為無直接的因果關系。只有證實了行為人的逃逸與被害人的死亡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方能適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規定。
四、“因逃逸致人死亡”涉及的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形式是過失
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并沒有隨《解釋》的出臺而平息,到目前為止仍然存在其罪過形式是僅指過失還是包括故意、抑或僅指故意的激烈對抗。例如,有學者曾在《解釋》出臺后撰文認為:“肇事人對因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這一結果的心態已經不是過失,而是故意(一般為間接故意)。肇事人將他人撞傷,這一行為導致產生救助被害人的法律責任,因逃跑而不履行此義務便構成了刑法上的不作為;逃跑時由于逃避法律追究心切而置被害人的死活于不顧,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肇事人對死亡結果持放任心態”。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假如將“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本身認定為具有故意殺人性質,則會出現嚴重的故意犯罪反而成為性質相對很輕的交通肇事罪的加重處罰情節,這樣的結果顯然不合理。而且,根據刑法的基本原理,交通肇事罪的過失罪過表現在行為人對交通肇事行為引起的直接結果的認識和態度上,而“因逃逸致人死亡”涉及的是行為人對逃逸行為致人死亡的認識和態度,致人死亡既非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構成要件的結果,亦非情節加重犯的結果,這一結果的出現并不能改變交通肇事罪整體的過失性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破壞軍婚罪的類型有哪些
2021-02-22婚姻存續期間指什么時候
2021-02-24科創板最新消息2020
2021-01-29商標淡化理論及反淡化措施
2021-02-02怎樣進行農民工傷殘賠償
2020-11-09懷孕死刑犯怎么處理
2021-01-19消費者投訴方法是什么
2021-01-10哪些不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2021-03-17父母可以向斷絕關系的子女要贍養費嗎
2021-01-23離婚后還要計生考核嗎
2021-01-15物保無效人保對債務如何承擔
2020-12-02無效擔保合同如何賠償呢
2021-02-07房產按比例贈與契稅怎么算
2021-03-17投保人和保險人的區別有哪些
2020-11-26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 由何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2020-12-22廠家倒閉車質保怎么處理
2020-12-13公交客車沒買保險能運客嗎
2021-01-25最高法民二庭負責人解讀保險法解釋(二)
2020-11-09免責條款未作明示 保險公司理應賠償
2021-01-09未經發包方同意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有法律效力
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