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訴訟中,并不是所有的案件法院都會進行受理。也有一些行政訴訟的相關案件法院是不受案的。具體分幾個方面,小編為您整理好了,提供給您進行參考。
:《行政訴訟法》明確了一批絕對不能進入其受案范圍的案件。這些案件之所以不能進入受案范圍,無非是由于缺少了受案標準中所要求的某一個或幾個要件。當然,除了《行政訴訟法》所明確排除的這些案件,還有一些案件由于不屬于行政行為,當然也不具有可訴性。總的來說,人民法院對以下事項提起的行政訴訟是不予受理的:
國家行為不可訴
這里指的是包括行政機關在內的特定國家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行為。這些行為具有高度政治性,不在行政法的調整范圍之內。包括國防行為、外交行為、宣告緊急狀態的行為、實施戒嚴的行為、宣布總動員的行為等。
抽象行政行為不可訴
抽象行政行為是具體行政行為的對立概念,是針對不特定對象作出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行為,不具備特定性的要件,只有經過具體行政行為的實施,才可能對特定對象產生權利義務上的實際影響,因此不能對抽象行政行為直接提起訴訟。但是,當事人如果起訴了一個行政行為,同時認為這個行為的依據是屬于規章以下一般規范性文件的抽象行政行為,可以請求法院對該規范性文件一并審查。
內部行為不可訴
內部行為也不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所謂內部行為,包括針對內部組織的行為和針對內部個人的行為,前者如行政機關對其下屬機構設立、增加、減少、合并的行為,或對下屬機構的權力加以配置、劃定、調整的行為,以及行政機關內部公文函件往來的行為;后者則主要表現為對人事關系的處理,如對公務員的獎懲、任免。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對內部行為不應作過于寬泛的理解,不能把一切行政機關對其“內部”作出的行為均視為內部行為。尤其是對個人實施的內部行為,主要應從人事關系的層面上來理解,對于非人事關系的其他處理不應視為內部行為。
行政終局裁決行為不可訴
在個別案件中,雖然行政機關的行為完全符合作為一個行政行為的全部要件,但基于法律的特別規定,仍被排除在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之外,這就是法定行政終局裁決行為。所謂“法定行政終局行為”,指的是法律(狹義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作出最終裁決,當事人不得對該裁決提起行政訴訟的行為。“法定行政終局裁決”主要有如下幾種:一是國務院的裁決,當事人不服省部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時,如向原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后對該復議決定仍不服的,可以起訴,也可以申請國務院作出裁決,國務院作出的裁決是終局的。二是省級政府針對自然資源權屬作出的復議決定,省級政府根據國務院或者省級政府自己作出的勘定、調整行政區劃的決定或者征用土地的決定,針對自然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具有終局效力。三是對外國人、境外人的出入境強制措施:外國人、境外人對公安出入境管理機構實施的繼續盤問、拘留審查、限制活動范圍、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該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決定。
刑事偵查行為不可訴
公安、國安等特定行政機關根據《刑事訴訟法》的授權實施的偵查犯罪活動的行為,雖然由行政機關實施,但性質上是刑事訴訟活動,不屬于行政活動,不被列入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注意并非所有由行政機關實施的、與偵查刑事犯罪有關的行為都不能納入行政訴訟。對此應把握根據《刑事訴訟法》授權這一基準,只有根據《刑事訴訟法》授權實施的行為才是不可訴的,如果是根據其他法律如《人民警察法》授權而實施的行為,仍然屬于可訴的行政行為。還應注意,現實中承擔刑事偵查職能的行政機關(尤其是公安機關)常常假借刑事偵查之名,行干預經濟糾紛之實,這種行為已經違背了《刑事訴訟法》授權的目的,不應將其視為刑事偵查行為,當事人不服仍可提起行政訴訟。
行政調解行為不可訴
行政調解是行政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就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民事糾紛勸導其自愿達成協議的一種行為,沒有強制力,當事人可以不受調解結果的約束,因此不是行政行為。當事人如對調解結果不服,不能對其提起行政訴訟,應當就原有的民事糾紛提起民事訴訟。與行政調解相類似的還有一類行為,就是行政仲裁行為,它指的是行政機關內設的仲裁機構依照法定程序,以中立身份對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糾紛作出的處理。隨著《仲裁法》的頒布,原屬行政仲裁范圍的經濟合同仲裁、產品質量仲裁等紛紛改變為民間仲裁,行政仲裁作為一項制度已經被架空了。
行政指導行為不可訴
這類行為指行政機關向相對人采取指導、勸告、建議、鼓勵、警示、倡議等不具有國家強制力的方式,謀求相對人的同意與協助,從而實現其行政目的的行為。這是一種沒有強制力的行為,其目的的實現取決于當事人對指導意見的自愿聽取,行政機關無權強行要求當事人聽取其意見。因此,行政指導的作出并不會引起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變動,也不是行政行為,對其也不能提起行政訴訟。例如,某市國有毛紡廠效益下降,市經貿委組織專家對該廠提出了改革建議。該廠按建議進行了技術改造和產品換代并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新產品投放市場后卻沒有能收到預想效果,反而造成大面積虧損。該廠向法院起訴了市經貿委,這里市經貿委組織專家為毛紡廠提出的改革建議就是一種行政指導,法院不應受理。
重復處理行為不可訴
這類行為指行政機關對其已經作出的行政行為加以解釋、強調、堅持、重復的行為。如行政機關對于某件事情已經作出了決定,過了一段時間又作出一個新的決定,對前一個決定的內容加以明確、強調或解釋,就是重復處理行為。又如行政機關作出一個決定之后,當事人通過來信、來訪等方式申訴,行政機關經審查后駁回了當事人的申訴,重新肯定了原決定,這也屬于重復處理行為。對于重復處理行為,當事人不能提起行政訴訟,因為這些行為的作出并沒有引起權利義務關系的絲毫變化,只不過重復了原來的權利義務內容而已,同樣屬于不具有處分效力的行為,當事人自然不能對其提起行政訴訟。當事人如果提起行政訴訟,應當以行政機關第一次確定權利義務的行為為對象。法律上規定重復處理行為不可訴,可以避免當事人通過不斷申訴,再就駁回申訴的處理決定去起訴,從而規避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的做法。
階段性行政行為不可訴
這類行為指行政機關在一個行政行為尚未最終完成時作出的階段性處理或意見,此時行政行為尚未最終完成,還未對外生效,不可能對當事人產生任何效力,當事人也就不能對其提起行政訴訟,只有在該行政行為最終完成之后,才能對最后的決定提起行政訴訟。階段性行政行為在實踐中十分常見,如在適用聽證程序的行政處罰中,行政機關經過初步調查會形成一個初步的處罰意見,將此意見告知當事人并告知其有申請聽證的權利,這種文書通常被稱作行政處罰告知書。但行政處罰告知書并不等于最后的處罰決定,最后的處罰決定只有等到聽證結束之后才作出,而這個決定完全有可能改變告知書中的初步處罰意見。因此,當事人不能因為行政機關告知有對其實施處罰的可能性,就提起行政訴訟。再如,在勞動監察工作中,勞動部門如果發現某些用人單位拖欠工資報酬、經濟補償或經濟賠償的違法行為,可能會就此向其發出勞動監察指令書,責令用人單位支付上述款項。此時用人單位尚可就此向勞動部門進行陳述、申辯,待其作出最后的勞動監察決定書,但不能就勞動監察指令書提起行政訴訟,因為這并不是勞動部門的最后處理決定。又如,行政機關在作出某項重大的行政決定之前,可能向其上級行政機關請示,而上級機關對該請示作出的答復、批復、意見等也屬于階段性行政行為,同樣不能提起行政訴訟。只有在下級機關根據這些答復、批復、意見作出最終的處理決定之后,當事人才能起訴該決定。但在某些情況下,階段性行政行為有可能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產生事實上的影響,實際上已經等同于一個行政行為。例如,在行政許可程序中,申請人遞交的申請材料錯誤或缺漏的,行政機關應當在5日內一次全部告知,這種告知行為本屬階段性行為。但如果由于行政機關沒有及時告知或錯誤告知,事實上就會導致許可程序終止,申請人的合法權利受到損害。此時,應當認定告知行為已經構成行政行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又如,對于和許可事項有利害關系的人,行政機關應當告知其有申請或參加聽證的權利,告知聽證本來也是一個階段性行為。但如果因為行政機關沒有及時告知聽證,導致有些利害關系人無法申請或參加聽證,也已經對其權利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也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部分行政確認行為不可訴
并非所有的行政確認行為都會產生使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變動的效果,因此,僅僅確定某個事實的行為,或確認某個法律關系但確認行為本身并非該法律關系生效要件的,都不屬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所以,您如果是在進行行政訴訟的,法院不給予受案,那您可以看看是否有涉及到以上的行政。如果是沒有涉及到的,法院不受案,您可以到律霸網咨詢,我們會為您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人‘請’農民搶栽搶種想分征地補償款 法院認定協議無效
2020-12-13放棄行政復議后能再行政復議嗎
2020-12-17土地確權證上只能寫一個名字嗎
2020-12-02立約定金合同沒有主合同內容合法嗎
2020-11-30雙倍退回定金合同還需要履行嗎
2020-12-20車禍受傷后的索賠流程
2020-11-20子女有贍養能力低保能辦嗎
2021-01-11仲裁協議的獨立性具體是怎么樣的
2021-03-04房產證抵押會不會過戶
2021-01-11非完全民事能力人怎樣行使繼承權
2021-03-14老人在商場摔傷責任該由誰來承擔
2020-11-22夫妻唯一住房可否拍賣
2021-01-18理財公司倒閉了怎么辦
2020-12-03酒后駕車被撞死 保險公司可拒賠
2020-12-05保險人能否因保險標的物轉讓未批改而拒賠
2020-12-25事故索賠需準備哪些證件?
2021-01-03超載運輸發生事故保險公司可否增加10%的免賠率
2021-03-15保險司法鑒定可以自已做嗎
2021-01-22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保險合同是否還有效
2021-03-25哪些人可以成為保險合同糾紛的訴訟主體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