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國原國家體改委發布了《關于發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積極試行股份合作制,而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至今,這種以集體為前提的組織形式不再符合現代企業模式:股份合作制企業本身集體股產權不清,職工股以身份為前提的股東權力不倫不類。因此,有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提倡股份制企業進行再次改制,另外,股份合作制企業再改制也是擬上市企業改制的必經之路。
股份合作制企業再改制
對于股份合作制企業如何改制為按《公司法》規范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并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只能按照新設公司的程序變更,而公司新設的最主要問題則是產權資產如何明晰界定。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家發展較好的股份合作制企業,由于準備上市而進行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其股權結構為集體股30%,職工個人股70%。公司在改制過程中,發現公司現有職工200余人,而原來公司設立時的持股職工為600余人,只有少數人在離開企業時完成了退股手續。那么,公司在改制基準日的權益是應屬于所有持有職工股的個人所有,還是現有的在職職工所有,集體股權權益如何界定歸屬,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都找不到答案(只有一些地方性規范文件,合法性還不確定)。
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實質
《指導意見》中認為“股份合作制企業既不是股份制企業,也不是合伙企業,與一般的合作制企業也不同。”股份合作制企業是獨立法人,以企業全部資產對外承擔民事責任,職工股東大會是企業的權力機構,實行一人一票的表決方式。
根據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實質,我們來解決股份合作制企業再改制中遇到的兩個主要問題,即職工個人股和集體股的確權問題。
職工個人股的清理和確權
其一,職工個人股應以勞動關系為前提
股份合作制這種勞動合作和資本合作的結合,勞動和資本究竟哪個為前提?答案關系到上述案例中的離開企業的職工是否還應持有公司的股權,是否還將企業的權益包括集體權益在改制時劃分給這些職工。
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實質為集體企業,其前提為集體的勞動合作關系,而《指導意見》中也規定“職工離開企業時其股份不能帶走”。可見,勞動合作為股份合作制的前提,沒有勞動關系就不應持有企業的股權,因此,離開企業的職工不應再持有企業的股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主播合同不干了違約嗎
2020-12-30公司注冊資本可以更改嗎
2020-11-08公司經營權反擔保抵押可以嗎
2020-11-27擔保合同能獨立存在嗎
2021-02-27承兌匯票保證金可以查封嗎
2021-01-13怎么區分借婚姻索取財物與買賣婚姻
2021-01-04同居關系財產的處理
2021-03-21未成年打架會留案底嗎
2021-01-05妻子不擇手段制造離婚證據
2021-03-24一方存折寫父母的名字,離婚怎么證明是夫妻共同財產
2021-03-08單方解除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
2021-01-05勞務分包合同適合什么法律
2020-12-07員工未辦理離職手續勞動關系是否還存續
2021-03-23學生實習期間發生的工傷事故怎么解決
2021-01-06河南技校女生實習期間汞中毒賠償調解結案
2021-01-13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有哪些方面
2020-11-23國際鐵路聯運發生的貨損能直接起訴嗎
2021-01-19財產保險的概述與原則分別是什么
2021-02-10從《保險法》的角度看待保險人的賠付
2020-12-01導游人士購買保險全方位攻略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