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誠信原則的含義可表述為:保險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及合同有效期內,應依法向對方提供足以影響對方做出訂約與履約決定的全部實質性重要事實,同時絕對信守合同訂立地約定與承諾。否則,受到損害的一方,按民事立法規定可以此為由宣布合同無效,或解除合同,或不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或責任,甚至對因此受到的損害還可以要求對方予以賠償。
最大誠信原則的基本功能
就本質而言,最大誠信原則是民商法誠實信用原則在保險法中的具體運用和發展。我國學者對誠實信用原則的功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王*明教授認為,誠實信用原則功能有三:
(l)確定誠實守信,依善意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等行為規則;
(2)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
(3)解釋法律和合同的作用。
誠信原則是以維持法律關系當事人的利益關系合理公道為宗旨的,其獨特功能表現在能夠協調法律規定的有限性與社會關系無限性的矛盾,法律的相對穩定性與社會生活變動不居性的矛盾,法律的正義性與法律的具體規定在某些情況下適用的非正義性矛盾。其體到最大誠信原則在保險合同中的功能,可以演繹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保險當事人應以善意、誠實、守信的態度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具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其一,善意真誠的主觀心理。是指當事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主觀上不能有損人利己的心理,并且要以應有的注意程度設身處地為他人的利益著想,防止損害他人利益。它要求保險合同當事人懷有善良的合同動機,互利合作的合同目的,忠實的合同心態,不存惡意,沒有欺騙的企圖,排除追求不正當好處的目的。對于超額保險,如被保險人不存在惡意,保險人應按照保險標的的實際價值,根據損失程度予以補償,不得隨意主張合同無效,對投保人多交的保險費應予以退還。同理,如果保險期內未發生保險事故,投保人對約定的保險費也必須如數支付。
其二,誠實守信的客觀行為。是指忠于事實真相,遵守公平交易的商業準則,踐行諾言、一諾千金,以實現相對人的利益。它要求保險合同當事人在進行保險活動時實事求是,對他人以誠相待,不得以鄰為壑、不得有欺詐行為。具體包括:(l)締約過程中誠實不欺的言行。投保人必須如實告知保險標的的危險狀況,保險人應對保險條款的內容據實說明,以免投保人誤解,更不得為投保人設立陷阱。(2)履約過程中信守約定,嚴格履行以及相互協力的行為。投保人應按照約定履行繳納保險費的義務、危險增加的通知義務、施救義務等,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的損失應當及時理賠。(3)合同變更和解除時依據善意的合作行為。(4)合同關系終止時,遵守必要的附隨義務的行為。探險人接受投保人的申請是完全信賴投保人能自覺履行合同義務或法定義務,投保人也信賴保險人在危險發生時能夠信守合同。緣于信任而使雙方得以建立起保險關系。
其三,公平合理的利益結果。是指合同當事人通過一切合同行為所追求和達到的互利公道狀況,當事人不得通過欺詐手段獲取利益。如對于重復保險不得取得雙重補償,對于超額保險應按照實際價值予以補償。
第二,平衡保險當事人間的各種利益沖突。因為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不同的交易動機、交易基礎和交易目標,加之保險活動的復雜性、專業性的特性以及保險活動主體判斷能力、預見能力的局限性,當事人在交易中往往不能詳盡、周全地約定各自的權利義務,糾紛的發生也就因此不可避免。如保險合同專業術語的理解、條款的適用、合同違約、合同履約、合同責任等種種沖突與糾紛,若不及時化解,將直接影響到雙方當事人的財產、權利享有及對整個市場的信賴感與安全感,進而影響到某個地區甚至整個國家的保險業發展。每逢此法律真空地帶,保險法的最大誠信原則就能起到平息爭議、補充漏洞的作用。例如某市1996年發生了一個案例,投保人投保人壽保險,繳納了首期保險費之后,還沒有來得及體檢,被保險人就死于車禍。對于這類案例的處理,現行保險法上尚無明確的規定,也無保險監管機關的相應規則可循。于此,探析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真意,并運用誠實信用原則實事求是地處理就成為惟一選擇。
第三,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使法官可以根據公平正義的要求進行創造性的司法活動,以彌補保險立法的缺陷與不足。所謂法官的自由裁量,是法官在誠實信用原則的指引下,遵守立法者本意進行的價值判斷和利益衡量。一方面,在法律規定不明或者沒有規定時,闡明法律意旨,對法律進行漏洞補充;另一方面,在法律規定不符合法律目的,其適用有違正義時,避免機械地適用法律,而追求實現個案正義。通過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使法官獲得一紙“委任狀”,誠實信用原則成為克服成文法局限的重要工具。
有一案例:1998年6月,保險公司業務員王某來到鄰居徐二家推銷保險,基于對保險公司和王的信賴,徐二欣然同意為目不識丁的母親投保了兩全保險。徐母經體檢合格后,投保人交納了保險費8000元,保險公司出具了保險單,其后各期保險費投保人均按期交納。根據保險條款規定,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間死亡,保險公司應向受益人支付保險金30萬。2002年12月,被保險人因車禍催難,當投保人向保險公司提出索賠時,保險公司對合同進行了挑剔般的審查后發現,被保險人簽字一欄中的簽名并非被保險人親自所為,依《保險法》第56條第1款之規定:“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合同,未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并認可保險金額的,合同無效。”保險公司因此拒絕向受益人支付保險金。受益人訴至法院,一審、二審法院判決原告敗訴,再審法院改判。此案的準確處理涉及到對法律條文如何理解的問題,《保險法》第56條的立法本意是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防止投保人或受益人為騙取保險金而陷害被保險人。被保險人目不識丁,要求其必須書面同意是強其所難,體檢本身就證明其同意參加保險。一審、二審法院之所以判決投保人敗訴,主要是法官望文生義地理解法律條文,未能領會立法意旨之所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終止勞動合同證明找誰開,怎么開
2021-02-03行政強制拆遷應當遵守的法定程序
2021-03-10日結臨時工的法律規定是如何的
2021-01-09抵押財產屬于破產財產嗎
2021-02-25交通事故警察開的認定書多長時間有效
2020-11-19安置房產權屬于戶主嗎
2020-12-05集資房交易后房屋性質是什么
2020-12-28老人死后農村股份誰繼承
2021-01-14房屋交易中介騙招有幾多?
2021-01-29個人所得稅項目包含公積金和養老保險嗎
2020-12-27飛機故障延誤賠償流程
2021-03-20哪些人可以做保險合同的關系人
2020-11-18團體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1-03-24保險合同約定不明 超規用藥全額理賠
2021-03-01學校平安保險理賠范圍是什么
2020-12-05騎車人撞向汽車 司機無責也賠錢
2020-11-27保險公司變更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01保險法立法目的是什么
2021-01-3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有什么內容
2020-11-29保險專家提醒:先用眼再動手才保險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