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有關部、委、直屬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
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企業財務通則》和對外經濟合作企業財務制度,根據國家財稅改革、外匯體制改革的精神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現就對外經濟合作企業財務管理若干問題通知如下:
一、根據《對外經濟合作企業財務制度》規定,外經企業及其所屬境內外分公司、經理部、辦事處以及全資子公司(統稱所屬機構,下同)境內外業務應分別進行盈虧核算并按稅法規定就地繳納所得稅,企業總部對所屬機構的盈虧按財務隸屬關系分別匯總,集中計算經營成果。年末,當外經企業(不含境內所屬機構)境內外業務均有盈利時或境內處一方盈利抵補另一方的虧損后仍有盈余的,應按國內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按33%適用稅率繳納所得稅。對企業境外經營所得由于按新的企業所得稅制繳納所得稅后增加稅負的,在“八五”期間可對企業實際繳納的所得稅實行“財政返還”的辦法(返還比例不得超過境外所得13%),即由企業提出申請,經主管財政機關核準后,向企業退還部分所得稅額。企業收到返還稅款后,計入稅后可分配利潤。“財政返還”的具體辦法由我部另行制訂。
二、外經企業所屬的獨立核算基層企業,其帳面國家資本金應按現行財務隸屬關系改為企業總部投入的法人資本金處理;企業總部作為對所屬機構的長期投資處理,同時增加企業總部的國家資本金。外經企業以有形或無形資產投資設立的獨立核算企業,作為對所屬機構的長期投資,所屬機構收到的資本金直接作為企業總部投入的法人資本金處理。
三、企業要加強逾期應收帳款的催收管理工作,在分類排隊和認真核查的基礎上,對境外應收帳款確應列作壞帳損失,每筆損失在20萬美元以上或全年累計壞帳損失達到50萬美元以上的;對境內應收帳款確應列作壞帳損失,每筆損失在人民幣20萬元以上或全年累計壞帳損失達到50萬元以上的,需報經主管財政機關審批。低于上述標準的由企業按規定列作壞帳損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可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對核銷壞帳損失可在上述規定的限額標準內作適當調整。企業對清出的逾期壞帳損失應“帳銷案存”,繼續保留對債務的清償權力。
企業發生確實無法收回的對外投資,在報經主管財政機關批準后,計入“投資損益”。
四、根據國務院發布的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1994)財稅字第009號通知印發的《企業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的規定》,外經企業實行計稅工資辦法,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總額超過核定的計稅工資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調整。
(一)實行工效掛鉤辦法的企業,由主管財政機關對工效掛鉤方案審核、清算,按核定的工資基數及新增效益工資作為計稅工資。
(二)對未實行工效掛鉤辦法的企業,計稅工資的具體扣除標準按企業所在地政府確定的標準執行。
五、根據國務院發布的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企業各類捐贈支出全部計入企業營業外支出,其中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在當年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在繳納所得稅時準予扣除,超過3%部分以及非公益、救濟性捐贈在納稅時予以調整。企業各種罰款、滯納金、違約金等全部計入企業營業外支出,但沒收財物損失、違法經營罰款和違反稅法支付的滯納金、罰款等,納稅時進行調整。企業向非金融機構的
借款利息支出計入財務費用,但其利息高于金融機構同類、同期
貸款利率的部分,在納稅時進行調整。
六、外經企業業務招待費在以下限額內據實列入管理費用:全年營業收入在1500萬元(不含1500萬元)以下的,不超過年營業收入的5‰;全年營業收入在1500萬元-5000萬元(不含5000萬元)的部分,不超過營業收入的4‰;全年營業收入在5000萬元-1億元(不含1億元)的部分,不得超過營業收入的3‰;全年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的部分,不得超過營業收入的1.5‰。超過部分在納稅時進行調整。
七、國家外匯體制改革以后,外經企業有關外幣帳戶的期末余額,一律按國家公布的市場匯價的中間價折合為記帳本位幣金額,新折合的金額與期初帳面金額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計入企業損益。如果匯兌凈損失或匯兌凈收益數額較大,一次處理對企業損益影響較大的,經主管財政機關同意可在五年內分期轉銷。如企業當年出現虧損的,其匯兌凈收益須先用來彌補虧損。
企業不得因匯率并軌而調整實收資本帳面余額。
八、外經企業在聯營或承包合作項目的過程中,其實現的利潤在繳納所得稅后應先按協議或合同支付分包單位的利潤,然后再按對外經濟合作企業財務制度規定的順序進行利潤分配。
九、為改善外經企業的資本結構,對盈余公積金、資本公積金比較多的企業(股份制企業除外),主管財政機關有權決定將盈余公積金、資本公積金適當轉增資本金并督促企業依法變更有關注冊資本數額的工商登記,但必須以留存的法定公積金不低于注冊資本的25%為限。
十、外經企業在合并、分立或股份制改造過程中,主管財政機關要認真做好國有資產產權變動轉移的具體財務管理工作,確認資產評估結果,審查壞帳等資產損失,核實投資者權益。主管財政機關對實行股份制的外經企業要依法實施財政管理和監督,其稅后紅利要按照“同股同利”的原則按資分配,國家股權收益的收繳管理工作由主管財政機關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負責。具體收繳管理辦法按我部(94)財工字第295號文件執行。
十一、根據財政部(93)財預字第143號《關于黨政機關與所辦經濟實體財務脫鉤問題的規定的通知》,外經企業的行政主管部門不得從企業集中稅后利潤,或變相向企業攤派。
十二、根據國務院國辦發(1993)29號《關于擴大清產核資試點工作有關政策的通知》的要求,外經企業應認真做好清產核資工作,對查出的各項資產企業要按財清(1994)7號《清產核資辦法》的規定,對國有資產核實的結果寫出詳實的書面報告,填制國有資金核實報表,報財務隸屬關系逐級上報主管財政機關會同有關部門批復。
十三、根據《企業財務通則》和《對外經濟合作企業財務制度》的要求,外經企業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內部財務管理辦法,把國家賦予企業的理財權具體化、制度化,強化企業自我約束能力,確保新的財務制度體系的有效實施。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辦法的制定,必須遵循《企業財務通則》和外經企業財務制度,充分體現企業經營特點及其管理要求,全面規范企業的各項財務活動。其具體內容應包括:企業內部財務管理體制(包括企業總部與所屬機構的財務關系),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基礎工作,資金籌集的管理制度,貨幣資金及往來結算的管理制度,存貨、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的管理制度,對外投資的管理制度,成本、費用、收入的管理制度,企業利潤及分配的管理制度,財務報告及財務評價制度,企業對所屬機構的管理和監督制度等。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辦法要報經主管財政機關審核備案后,由企業
法人代表簽署發布執行。
十四、本通知自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