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處分權人訂立的合同是有效的
一條古老的法律格言稱:“任何人不得處分不屬于自己的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根據上述條文推理,此種情況屬于效力待定,也就是說權利人追認該合同有效,沒有追認或者沒有取得處分權,該合同無效。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將《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的情形解釋為效力待定合同,錯誤之處在于混淆了法律上的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負擔行為是指發生債法上給付義務的法律行為,表現為合同行為;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使權力發生變更的行為,分為物權行為和準物權行為。合同法第51條中的“處分”應當是處分行為,不包括負擔行為,而出賣他人之物屬于負擔行為,該合同的效力,不以處分人對標的物享有處分權為要件,合同應當是有效的。進一步說就是效力待定的解釋,混淆了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和結果行為之間的關系,處分人無權處分只應對標的物的物權能否發生變動產生影響,不能決定合同是否有效。
由于法理不通、法律制定的模糊,導致很多的錯誤判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二、在合同有效情況下處理方式
在合同有效的前提下,如果買受人拿不到標的物的所有權,不能依據善意取得理論向法院提出要求出賣人交付標的物,因為本條規定的是買受人尚未取得所有權的情況,不適用善意取得,善意取得的前提是已經取得了所有權,也不能以合同有效為由要求對方交付標的物,可以向法院提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這樣就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交易的安全和善意相對方的利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標權轉讓流程及資料是怎樣的
2020-12-22非法同居有罪嗎
2021-01-07擔保合同關系能否主張侵權責任
2021-03-01重組家庭繼子女有沒有代位繼承權
2021-03-25基層醫院醫療糾紛的防范措施
2021-01-15拆遷款糾紛繼承人怎么分割
2020-12-25違反競業限制造成實際損失如何舉證
2020-12-11調崗到外地可以不同意嗎
2021-01-27勞動爭議能主張前幾年的年假嗎
2020-12-14人壽保險無效的情形有哪些,人壽保險索賠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10以房養老和養兒防老哪個更告譜
2020-11-26新車自燃廠家賠嗎
2021-02-11保險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問題有哪些
2020-12-31保險合同解除權的分類
2020-12-16保險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是什么
2020-12-02巨額保單引出特大騙保案
2021-01-24肇事司機拿了發票就能報保險嗎
2021-02-27保險拒賠怎么辦
2021-02-05什么是被投保人
2020-12-29論保險表見代理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