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押金能有效地保障債權的實現,降低交易費用,從而保障交易安全。
押金是一種物的擔保,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可自由決定在押金中抵扣,這是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保護方法。保證,要找保證人承擔責任,除繁瑣的法律程序外,由于執行難的原因,勝訴了也未必能從保證人處拿到錢款。即便是抵押、質押等,設定權利后還需要登記,費時費錢;未登記的,輕則不得對抗第三人,重則無效,得不到國家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即便是有效的抵押、質押,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還需要對抵押物進行協商處理或訴諸法院。因此,從操作程序的效果上看,保證、抵押、質押均不如押金簡便、有效。
2.押金能平衡債權人債務人雙方的利益,起平衡器的作用。
對給付押金的合同,當事人一方往往是先為給付義務,先為給付方的期待利益的實現依賴于后為給付方的自覺履行,先為給付方(債權人)顯然承受著較大的風險。后為給付方(債務人)給付押金可以分散或降低先為給付方的風險,平衡雙方利益,其實也就是消除了債權人的后顧之憂,會促成雙方達成交易,從而加快經濟流通,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
3.我國民間對上述合同收受押金,根深蒂固,已成習慣。
盡管如此,但從筆者了解的情況來看,民間使用押金時,無章可循,任意性太大,表現在:
(1)名稱混亂,叫押金、押租金、保證金、風險抵押金、風險保證金、風險質押金等,不一而足;
(2)押金的內涵不確定,完全依當事人約定而任意取舍,很多合同中甚至約定出押人不履行義務時,受押人有權沒收押金,與押金作為擔保物權的補償性相沖突。押金使用得極不規范,以致押金糾紛時有發生,為避免這種混亂、無序的狀態,運用立法適時規范,頗有必要。
4.押金既然是一種物的擔保,必須由法律加以規定。
根據物權法定原則,當事人設定的物權只能是法律上有規定的,法律上未作規定的,當事人不得自行約定,否則,法律將否認其效力。有鑒于此,這也迫切需要對押金在立法上加以規定,給押金一個說法。否則,押金作為物的一種擔保形式將很難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承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衛計委處理醫療事故是多長時間
2021-01-29法律可以制裁網絡噴子嗎
2021-02-17司機開車看書擼狗如何處罰
2020-11-23商標權轉讓程序是怎樣的,要多少錢
2020-12-24支票及支票怎么填寫
2021-02-14省高院有死刑復核權嗎
2021-03-22協議結婚有法律效力嗎
2021-02-21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婚姻自由權?
2020-12-25房主房產證不滿兩年如何過戶
2020-12-12高級管理人員怎么簽合同
2021-03-04勞動保障公益崗幾年解除合同
2021-03-23去境外務工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09員工自動離職是否支付經濟補償金
2021-03-11實踐中 如何認定勞動關系解除的時間
2021-02-18實習期算不算正式員工
2020-11-26實習期沒工資轉正要壓工資嗎
2021-03-23外包的意義
2020-12-16勞動糾紛追討時間是多久
2021-03-10什么是投保單
2021-02-13保險合同是附條件合同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