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會判多久?
故意傷害致命被害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罪】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二、故意傷害的區分
1、與一般毆打的界限
一般毆打行為只是給他人造成暫時性的肉體疼痛,或使他人神經受到輕微刺激,但沒有破壞他人人體組織的完整性和人體器官的正常機能,故不構成犯罪。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毆打行為表面上給他人身體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但顯著輕微,即按《人體輕傷鑒定標準》不構成輕傷的,不能以故意傷害罪論處。因此,在區分故意傷害與一般毆打時,既要考慮行為是否給人體組織及器官機能造成了損害,又要考察損害的程度。
2、與故意殺人罪的界限
就一般情況講,兩罪并不難區分,但在碰遇故意殺人未遂造成傷害或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兩種情況時,二罪易混淆。要把握二罪的主要區別在于行為人是否以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為故意內容。如果行為人無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而只有傷害他人健康的故意,即使客觀上行為導致了他人的死亡,也只能以故意傷害罪致死認定;如果行為人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即使其行為沒有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也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司法實踐中,要認定行為人的故意內容是傷害還是殺人,應遵循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查明案件的全部事實,從行為人與被害人的關系,案件的起因、過程、結果、作案的手段、使用的工具、打擊的部位、強度、作案的時間、地點、環境條件、行為人作案前后的表現等方面入手,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3、與過失致人死亡的界限
在故意傷害致死的情況下,二者相近之處是:在客觀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在主觀上行為人對死亡結果的發生往往都表現為過失的心理態度。二罪根本區別在于,前罪具有傷害他人朝故意,其死亡結果是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的;而后罪沒有犯罪的故意,是由于過失致人死亡。司法實踐中,依據案情查明行為人有無犯罪故意,對劃清二罪的界限,至關重要。
4、強奸、搶劫過程中情節
一般作為相應罪的加重情節,不再按故意傷害罪論處。
5、與其他犯罪
刑法第234條規定:“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即行為人在實施其他犯罪的過程中,傷害他人,刑法另有規定的,應按有關條文定罪量刑。如犯強奸、搶劫、放火等罪致人傷害的,應分別依照各相應條款定罪量刑,不依故意傷害罪論處。
綜合上面所說的,故意傷害如果致人死亡的,一般就是屬于最嚴重的情形,而且這種行為一般在處罰的時候也會按照最高的處罰標準來進行判決;所以,執法人員在處理的時候就會按實際情況來,受害者的傷害越重所要承擔的刑法也會更重這都是有依據的。
故意傷害重傷不賠償怎么判
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賠償標準是什么?
故意傷害罪如何賠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張志強律師,1983年5月出生,系石家莊第一看守所法律服務辦公室常駐律師、法律顧問,石家莊律澤法律特約法律顧問,北京融吧金融特約法律顧問,河北省司法廳直屬律所——河北時代經典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專職律師,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的理論水平,辦案認真負責,恪守職業道德,最大限度的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當事人的一致好評。擅長死刑辯護、經濟犯罪辯護、財產犯罪辯護、涉黑涉惡辯護、暴力犯罪辯護、詐騙犯罪辯護以及金融借貸、婚姻家庭等民事糾紛,服務熱線:15373982619(微信同)。
行政訴訟中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有什么要求
2021-01-18屋頂漏水是否屬于工程質保的范圍有哪些
2021-01-20使用童工如何處罰是什么
2021-01-17做法醫鑒定幾天出結果
2020-12-13戶口本上婚姻狀況有法律效力嗎
2021-01-09非法同居女方流產應該怎樣維權
2020-11-10有不良逾期記錄怎么辦
2021-02-01房產證抵押給銀行可以轉賣嗎
2020-12-13先試用再和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可以嗎
2020-11-27公司必須要和員工簽勞動合同嗎
2021-03-23因變更工時制度變更勞動合同協議是怎樣的
2021-01-19員工上班玩手機公司可以辭退嗎
2021-01-06保險事故發生后如何才能盡快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
2021-02-26英國對保險經紀人的管理問題有哪些
2021-02-02陳某訴一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0-11-22車險理賠的程序怎么走
2021-02-19車被縱火保險公司賠嗎
2021-02-23土地承包方式有哪些
2021-03-25集體土地上住宅房屋拆遷補償方案如何制定
2021-02-27廉江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