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08年1月,劉某、肖某、萬某等3人經商議,借經營餐廳名義,共同投資以入股合伙的形式承包京九鐵路某火車站邊的一個餐廳,從事假幣換取真幣活動。而后,3人分別雇請了6人代表股東參與餐廳經營,并共同從事假幣調換真幣活動。開業前后劉某等3人分別購買假幣共17萬元作為資本。2008年1月13日至2月13日,當顧客在餐廳消費付款時,劉某等人按計劃用事先準備好的假幣將旅客交付的真幣予以調換,或以“找不開”為由將假幣調換給顧客,或用假幣摻和真幣找零給顧客,從中獲取錢財。案發時公安機關查明劉某等人共使用假幣10萬余元,并在餐廳繳獲假幣6.8萬余元。
分歧意見:
此案既侵犯金融秩序又侵犯公民的財產權利,如何定性主要存在三種意見:
第—種意見認為,劉某3人的行為構成購買假幣罪和詐騙罪,其他6人構成詐騙罪。劉某等3人購買假幣17萬元作為資本,構成購買假幣罪,與其他6人一道使用欺騙方法將假幣使用出去,構成了詐騙罪,應按兩罪并罰。而其他6人只有使用欺騙方法將假幣用出去的行為,因此構成詐騙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劉某等9人的行為構成使用假幣罪。本案使用假幣是最終的行為,其他行為則被吸收,按最終行為定罪符合本案實際,因此,認定劉某等9人的行為構成使用假幣罪。
第三種意見認為,劉某等3人的行為構成購買假幣罪,其他6人構成使用假幣罪。劉某等3人購買假幣后又使用,其實施了購買和使用兩個行為,使用行為被購買行為所吸收,構成購買假幣罪,其他6人只有使用行為,構成使用假幣罪。在使用過程中的欺騙和竊取被使用假幣吸收。
評析: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使用假幣是將假幣作為真幣在交易中流通的行為。劉某等人購買假幣作為經營資本,在經營活動中將假幣替換為真幣,使假幣流入社會,是典型的購買假幣和使用假幣行為。劉某等人采取欺騙手段,表面上是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利,但實質是侵犯金融秩序,而侵犯金融秩序犯罪包含了相關的侵財性犯罪的屬性,處罰金融秩序犯罪,也就保護了這部分公私財產的權利,因此應當認定為購買假幣罪和使用假幣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20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訴訟時效的最新規定
2020-12-25女職工孕期可以安排出差嗎
2021-03-10投資者如何參與科創板
2020-11-20個人注冊商標的流程及所需資料有哪些
2021-01-06家庭暴力如何認定,家庭暴力的認定方法
2020-12-17什么是交通事故傷殘鑒定
2021-02-13撫恤金需要申請嗎
2020-11-16結合《侵權責任法》分析校園侵權責任的承擔
2020-11-09哪些勞動合同無效?
2021-01-11勞動關系轉移申請書
2020-11-18試用期離職脫著不辦理怎么辦
2021-02-23勞務承攬與勞務外包的區別是什么
2020-12-11如何確定人壽保險的金額
2021-02-05公司員工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相關事宜
2020-11-29汽車必交的保險有哪些
2020-11-15保險公司定損和修車廠不一樣怎么辦
2021-01-25保險受益人是如何確定的
2021-01-18土地承包有時間限制嗎
2021-01-24土地轉包期內甲方死亡合同怎么辦,轉包合同怎么寫
2021-02-25農村房屋拆遷時補償可不可以按照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標準來補償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