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取保候審期限規定
取保候審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礙偵查、起訴和審判,并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方法。我國《刑事訴訟法》第79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在此期限內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取保候審的權力主體廣泛,公、檢、法三機關都有決定取保候審的權利。正因為如此,在對取保候審十二個月的期限的理解上,不僅理論界存在爭議,司法實踐中也出現了不同的做法。
第一種觀點是期限共用說。認為公、檢、法三機關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的期限合計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理由是:第一,切合實際。一般而言,花費一年的時間辦理一個案件綽綽有余。第二,如果允許每一個機關均有權決定一次長達十二個月的取保候審期限,那么取保候審的期限總量將達到三十六個月。如果案件有退回補充偵查的情況出現,則取保候審的期限將會更長,這顯然與及時打擊刑事犯罪的辦案方針相背離。第三,法律規定審查起訴的期限最長為一個半月,審判期限最長也為一個半月,如將取保候審期限解釋得過長,不僅是多余的,也是不相稱的。第四,就刑訴法第58條的規定,如果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角度去理解,一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適用取保候審的期限不得超過十二個月,就不難理解公、檢、法三機關共用這一期限的正確性。
第二種觀點是期限共享說。即公、檢、法三機關分別有權采取取保候審措施,且各自不得超過十二個月。換句話說,取保候審的期限不是三機關累計的,而是每一機關決定取保候審的期限。理由是:第一,取保候審只是限制行動自由,對日常生活并無實質影響。第二,刑事訴訟非常復雜,十二個月的期限較短,不足以保證充分的辦案時間。第三,如果期限共用,則無法解決前、后二機關分別適用取保候審的期限銜接與分配問題,如果前一機關用盡十二個月的期限,則后一機關便無法適用取保候審。相當于剝奪了后一機關適用取保候審的權利。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對于這個問題進行的相關的解釋,我想各位讀者朋友也對這方面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要弄清楚相關的法律術語,來開拓自己的法律知識面。如果各位讀者朋友對這方面還有其他的相關問題,歡迎來咨詢律霸網的相關法律顧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少批多占,未批先占違法嗎,應該承擔什么責任
2021-03-01行政法制監督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020-12-02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有哪些
2021-03-02分公司注冊手續有哪些
2020-12-27一般保證連帶共同被告
2021-03-13簽訂廠房租賃合同時應該注意什么
2021-01-18死刑復核階段可委托辯護人嗎
2021-01-24代寫遺囑有效條件有什么規定
2021-02-27包辦婚姻自由婚姻二者的區別是什么
2021-02-26異地發生交通事故如何索賠,異地交通事故索賠注意什么
2020-12-04房地產開發貸款利息的計算
2020-11-24勞務合同的定義是什么
2021-01-29試用期解聘賠償是試用期工資還是轉正后的工資
2021-01-25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2021-03-26飛機航班延誤賠償規定
2020-12-04保險合同怎樣才能成立
2021-01-14允許保險外匯資金境外運用有哪些好處
2021-01-29保險理賠款如何入賬
2021-03-01保險合同沒簽字想退保,怎么進行
2021-03-15保險理賠需要出示哪些材料
202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