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買賣合同中的欺詐手段有哪些?
(一)釣魚合同。行騙人往往利用合同先向對方預付定金或少量預付款,取得對方信任后,騙取全部貨物,或者先給付少量貨物,蓄意騙取全部貨款。隨著企業律意識的增強,
(二)以假亂真。行騙人主要用假公章、執照、證明、匯票,帳號、甚至假身份證明等為幌子,虛構背景編造謊言,瞞天過海。
(三)合演雙簧。這樣的騙子往往在報紙等媒體上發布一些諸如“誠尋加工面袋、木包箱鑄件”等子虛烏有的廣告信息,然后以中介人的身份與聞之而來的當事人訂立信息中介合同,借機收取所謂的信息費、立項費、中介服務費等
(四)偷梁換柱。又可分為明偷與暗偷兩種形式。暗偷即通常所說的“調包”,行騙人利用合同條款約定不明,標的物規格、型號、標準等模糊不清,通常口頭約定,故意在成交時以小充大,以次充好,以廉充優,以舊充新借以達到行騙目的。明偷主要先通過簽訂代銷、聯銷等貨物銷售合同,但售完貨后卻不付貨款,而從其他地方購進一些質次價高的假冒偽劣產品,借以達到頂帳或賴帳的目的。
(五)隔山賣磨。此類騙術主要特點是虛構標的,即合同標的物根本不存在。行騙人往往把別人的貨說成自己的,編造事實,無中生有誘人上當。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二、如何處理買賣合同欺詐
由于欺詐的行為而訂立的買賣合同屬于無效合同,依我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欺詐人應承擔如下民事后果:
1、返還財產。對以虛假身份等形式進行買賣合同欺詐所得的財產,欺詐人負有返還給被欺詐人的義務。例如:欺詐所得的是實物,欺詐人已將實物出賣的,而且該實物已經不可能再追回,欺詐人則需要返還相當于原物的價款。返還范圍應包括原物及其應有孳息。
應當注意的是,由于欺詐人對欺詐所得物的占有是非法的,所以不適用善意取得,被欺詐人可基于所有權要求占有該物的第三人予以返還。
2、賠償損失。欺詐人因欺詐獲得被欺詐人財產,是一種侵權行為。欺詐人對因其欺詐行為給被欺詐方造成的損失應予以賠償。賠償范圍應包括直接損失及間接損失。
3、繼續履行。對于在履行過程中出現的欺詐行為,如以劣質產品冒充優質產品的行為,欺詐人并無
4、支付違約金。對于在合同已經成立并生效的情況下,欺詐發生在合同履行階段的,則被欺詐方可要求欺詐方支付違約金,包括合同約定的具有懲罰性的違約金,不以是否客觀上對被欺詐方造成損失為根據。
5、沒收財產。對欺詐行為已構成欺騙罪的,可沒收其已經取得的或約定取得的財產或孳息。
合同的欺詐是一種違法行為,也是一種受社會道德譴責的行為。它不僅使被欺詐方當事人遭受經濟損失,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違反了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而且破壞了當事人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程序的正常進行,擾亂了社會的穩定。生活中,合同欺詐的招數繁多,防不勝防,建議買賣合同當事人咨詢一下律師,掌握一下防范合同欺詐的知識,避免上當受騙。
現在行騙之人的騙術特別高明,在和別人簽訂合同時,行騙人往往會在合同上做手腳,引誘人們上鉤。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和別人簽訂合同之時一定要注意合同細節,以免誤入別人的圈套,在發現合同有紕漏的情況下,應該立即找相關任務尋求幫助。
合同保全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買賣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
合同的分類和形式各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用網上的攝影照片畫畫算侵權嗎
2020-11-18放棄繼承權將不會產生代位繼承
2021-01-01誰有權提出撤銷脅迫婚姻
2020-12-202020離婚程序怎么走
2021-03-02老人贍養費多個子女怎么分配
2021-02-13指定管轄偵查時傳喚可否異地
2021-01-29什么是合同債務轉移,合同債務轉移需要哪些條件
2021-03-13代理商合同特征有哪些
2021-03-06產品責任中警示的內容是什么
2020-12-08家庭財產保險保險儲金是什么
2021-02-02人身保險受益人需要承擔義務嗎
2021-02-25什么是保單的現金價值
2021-01-27對無過錯車主未投強制險應如何擔責的思考
2020-12-12“大奔”嗆水受損是否屬于保險事故
2020-12-19保險法對維護保險標的安全基本規則有哪些規定
2021-03-02投保人的權利有哪些,做投保人應具備哪些條件
2020-12-05代理商出具的授權書格式是怎樣的
2020-11-09論保險合同格式條款的解釋原則有什么
2021-02-12有證房和無證房拆遷補償相差多少
2020-12-092020棚改項目拆遷補償方案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