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賠償請求人要求確認有本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被要求機關不予確認的,賠償請求人有權申訴。”該法條規定了國家機關有《國家賠償法》第十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后,請求人要求確認的程序,但請求人要求確認的時效沒有規定。該法第三十二條第一款又規定“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那么,從違法行為發生至確認該行為違法之間也沒有時間限制。根據一般理解,只要請求人認為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屬于《國家賠償法》第十五、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而且侵害了自己的權益,任何時候都能主張該行為違法。這一規定,給司法實踐造成了不小困難,一是請求人沒有緊迫性,對自己的權利久不行使,會使這一法律關系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二是賠償義務機關工作難度增大。因為時間過得越長,人事變動越大,有可能當時的辦案人員離開了原工作崗位甚至不在原單位,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可能永遠離開了我們。文件也可能丟失,使得案件復查難度增加。這一規定也可以說是一種疏漏,既不符合立法慣例,又不利于維護請求人的權益。比如,1993年某公安機關以詐騙為由對犯罪嫌疑人譚某進行羈押并扣押了財產。1997年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隨后解除了羈押。譚某一直以口頭方式要求返還財產,而公安機關則一直以口頭方式告之本案尚未偵查終結而拒絕,直到目前還沒有解決。如果有確認時效的法律規定,那么譚某既可能直接要求公安機關賠償也可能選擇先要求確認公安機關的行為違法。而公安機關則可以依據確認時效的規定作出相應決定。
與此同時,《國家賠償法》卻規定了兩年的賠償時效,這在實踐中意義并不大。因為一般來說,請求人已得知國家機關的行為被確認屬于《國家賠償法》第十五、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后,超過兩年才提出賠償的不多,但作為一種法律規定,以防萬一出現原來不想索賠事后又想要索賠的情況有法可依也無不可。
小編認為:可以考慮修改《國家賠償法》時規定請求人要求確認國家機關有《國家賠償法》第十五、十六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時效為兩年。自行為發生且請求人被解除強制措施之日起計算,如果請求人沒有被采取強制措施可直接從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購房合同要注意什么
2020-11-23各類商標侵權行為如何認定
2021-01-17商標轉讓需要多長時間
2021-02-28合同內容要與發票內容一致嗎
2021-01-28行使探望權有什么原則,如何行使探望權
2020-11-29計逾期利息的法律依據
2021-03-16保管人擅自處分保管物能要求賠償嗎
2020-12-27事業單位集資建房屬于什么性質
2021-02-12取得房產證后購房合同還有效力嗎
2020-12-09不帶薪年休假屬于勞動糾紛嗎
2020-12-17壽險理賠的材料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25失能保險的給付方式是怎樣的
2021-03-18保險合同的方式是什么解除
2020-11-26商業第三者險的賠償計算方式
2020-11-22投保企業財產保險綜合險的計算公式
2021-01-03保險利益的確立條件有哪些
2020-11-09保險經紀人與保險代理人有什么不同點
2021-01-16公眾責任保險費用
2021-03-24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什么
2020-12-17土地轉讓金按面積的多少算
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