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可以繼承
自然人的人身遭受侵害導致其死亡時,加害人應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做出賠償,其主要內容可區分為財產上的利益及非財產上的利益。然而,由于被害人已經死亡,因此如何考慮人身傷害賠償中的請求權之產生,以及其與繼承關系的整合性,將成為人身損害賠償理論中的核心問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2款:“本條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
在我國法學理論界中,對損害賠償制度的具體研究起步較晚,尤其是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深入探討,直到近年才逐步成為學術界的矚目話題。就近些年訴訟的現狀來看,隨著公民權利意識的不斷提高,各類牽涉損害賠償的案件日益增多,這也使得理論必須做出相應的回應。
在司法實踐中,最具適用性的兩部司法解釋應該是2001年3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2003年12月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為《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前一部司法解釋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精神損害賠償的理論與實踐的混亂狀況,因此不僅對相關請求權的主體、客體進行了確定,還通過第9條對法律中頻頻出現而又未獲得精確詮釋的術語做了定義。譬如,其明確規定了死亡賠償金為精神損害撫慰金,即屬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范疇。[9]《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可以理解為我國近期對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關于被害人死亡時的損害賠償,就字面理解,該解釋明確地將財產上的損失與非財產上的損失進行了區分。詳言之,第17條規定了財產上的損失,并導入了死亡補償費的概念,[10]同時,第18條對非財產上的損失進行了確定。[11]值得注意的是,與《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相比,《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中新增了被害人死亡時的本人,即直接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并否定了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繼承性。將財產上的與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進行分離,以及將直接被害人與間接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區分考慮,是比較法上的通例,在司法解釋中能夠導入如此相關條文,可謂是我國民法理論研究逐步深入、成熟的體現。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購新房天花板有裂縫如何維權
2021-02-28特許經營合同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1-17申請再審,律師費是否另算
2021-01-09傷情鑒定標準時間限制是什么
2021-01-07商帳追收的特點是什么
2021-01-04個人債務糾紛要怎么辦
2020-12-10訴訟離婚一方不同意怎么辦
2021-03-14民事案件法院傳可以不去嗎
2021-02-06交通事故認定書可以作為交通事故糾紛證據使用嗎
2021-02-13可變更合同的前提有什么
2021-01-01事實勞動關系認定的法律規定
2021-01-02物業發現違建如何處理
2020-11-30哪些情形可以變更勞動合同,變更勞動合同要注意什么
2021-03-10簽保密協議有保密費嗎
2021-03-24崗前培訓可以約定競業限制嗎
2021-02-02勞動關系轉移證明
2021-01-17勞動仲裁兩個被申請人歸哪個管轄
2021-01-15意外事故證明怎么寫才有法律效力
2021-01-22影響出口產品責任險費率的因素有哪些
2020-11-26貨物運輸保險糾紛案例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