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偷越圍墻游泳溺死學校是否擔責
作者:何耀霞
【案情】
管某、朱某、杜某和熊某四人為某鎮(zhèn)小學五年級的男學生。2013年9月13日中午午休期間,四人相邀去距校園不遠的水庫里游泳,因擔心走校門會遭保安阻止,于是選擇從校園后面,借用廢棄的磚快添腳,過2.46米高的圍墻出校。四人來到水庫邊相繼脫衣下水,并在水中相互嬉鬧起來。不一會,朱某時沉時浮地投水庫深水區(qū)方向游去,其他同學都認為他在潛水而未引起注意,約游出20米左右朱某沉入水底。事發(fā)后,其他三人感到害怕,于是趕緊上岸穿好衣服,并共同商量把朱某的衣服和涼鞋藏在水庫旁的一個廢棄涵洞內,然后若無其事地回到學校上課。下午,任課老師發(fā)現(xiàn)朱某未來上課,于是打電話到他家了解,在確認朱某未回家后,學校主動派老師配合家長一同尋找。第二天有學生向學校反映,出事當天中午看見朱某與管某、杜某和熊某三人越墻出校,后在班主任追問下,管某交待朱某溺水死亡的事實。
【分歧】
朱某溺水死亡學校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在這問題上存在兩種觀點:
第一種意見認為,學校負有賠償責任。在正常學習日期間,學生進入校門之后,學校就負有管理義務,朱某與其他三人越墻出校游泳,是學校疏于管理、教育缺失和安全保障不力的結果。因此,朱某溺水死亡學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當對朱某進行賠償。
第二種意見認為,學校不負賠償責任。學校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對學生盡到了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對朱某的死亡不存在過錯,不承擔賠償責任。朱某死亡是自己違反學校管理紀律的結果,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故損失應由死者自己承擔。
第三種意見認為,應當依照過錯責任原則分配賠償責任。過錯原則是民事侵權中的基本原則,有過錯則擔責,無過錯不擔責。朱某越墻出校游泳,違反了學校管理紀律,對自身死亡結果發(fā)生存在重大過錯,應負主要責任;朱某死亡事實說明,該學校在安全保障工作上存在瑕疵,如未及時清理散落在校園內的廢棄磚快,為朱某越過圍墻提供了便利,因此對朱某的死亡也負有一定的責任。
【評析】
筆者同意第三種觀點,理由是:
1、學生溺水事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應當綜合分析和評價學校的過錯與責任。近年來,學生發(fā)生溺水死亡事件時而有之,然而產生學生溺水死亡的原因又是復雜的,如有的發(fā)生在休息日,有的發(fā)生在學習日;有的發(fā)生在上課期,有的發(fā)生在中途休息期;有的是因學校疏于教育、管理或缺失安全保障;有的即使在嚴格教育、管理或安全保障環(huán)境下仍然發(fā)生;有的學生紀律性差,有的學生紀律性強;等等,面對這些不同情形,如何來合理確定學校的責任?這是審判實踐中常遇的問題。根據(jù)我國《教育法》規(guī)定,學校對學生負有教育、管理和安全保障責任,因此要判斷學校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是否有責任?有多大責任?應當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并不是學校對溺水死亡的學生都負有賠償責任。
2、關于學校對學生弱水死亡的免責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令第12號《關于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13條規(guī)定:在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校期間發(fā)生的事故,學校不承擔責任。對該條規(guī)定筆者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因學校管理不善或者安全保障措施不力導致“學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離?!彼l(fā)生的溺水死亡事件,則不能免除其賠償責任,一是符合我國《責任侵權法》過錯責任原則;二是有利強化學校對學生的人身安全保障責任。當然,如果學校在盡了教育、管理與安全義務前提下,作出該條免責規(guī)定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維護學校的正常管理與教學秩序。
(作者單位:江西省豐城市人民法院)
來源:律霸網責任編輯:牟菲菲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議庭成員必須參與開庭審理嗎
2021-01-24企業(yè)員工受刑事處罰獎金如何發(fā)
2020-12-13死刑有訴訟期限嗎
2021-02-06知識產權專利證書幾年到期
2021-02-07拆遷公司強拆是否構成犯罪
2021-01-21經濟糾紛會異地審理嗎
2021-03-25非撫養(yǎng)方可以頻繁探望子女嗎
2020-11-10純包工算雇傭關系嗎
2020-12-07經濟補償金和經濟賠償金有什么不一樣
2020-12-2360歲上班勞動關系存不存在
2021-03-03試用不合格單位怎么證明
2021-03-19員工怎么辦理辭職,單位辭退員工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0-11-23交通意外險賠多少錢
2021-01-19在保險公司不干了,對以后有影響嗎
2021-02-11黑龍江司法鑒定指定保險醫(yī)生正確嗎
2020-12-26夫妻離異配偶附加險無效怎么維權呢
2021-01-27保險合同簽訂后可以撤銷嗎
2021-03-25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2021-01-21回遷房土地出讓金每次交易都要交嗎
2021-03-02拆遷是否對動產進行賠償
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