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辦應急發〔2008〕8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近期,我國一些地區出現腸道病毒71型感染(EV71)引發的手足口病疫情,患者多為嬰幼兒。目前,個別地方出現少數患兒因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損害,經全力搶救無效死亡。
腸道病毒型別多。傳播途徑不容易完全切斷,隱性感染和不典型病例比例高。EV71等部分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沒有疫苗和特異性預防及治療方法。根據以往境內外手足口病疫情防控經驗及腸道病毒季節性感染特點,預計全國在6、7月份手足口病等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將出現發病高峰,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仍會出現。
為做好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增強防控工作緊迫感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手足口病等腸道病毒類傳染病防控工作,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建立行之有效的防控工作責任制,在當地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采取切實有力措施,周密部署,統籌安排,認真做好轄區內腸道病毒類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嚴防重大傳染病疫情發生。
二、完善防控工作方案,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依據我部印發的《醫療機構手足口病診療技術指南(試行)》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手足口病防控指南(試行)》,編制本地區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要提前做好各項技術、物資和人力儲備,注意把各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在收到疫情報告后,要采取切實有力措施,及早進行干預,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將疫情在最小的范圍內撲滅。
三、加強手足口病重癥病例臨床救治工作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轄區內手足口病等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流行情況,應用手足口病診療技術指南和防控工作指南指導防控工作。同時,要認真研究分析手足口病等腸道病毒致病的臨床特點和病程規律,及時總結救治經驗,盡早發現重癥患者,著力提高手足口病重癥病例診療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因病致死人數。
四、加大監測工作力度,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告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手足口病等腸道傳染病的監測和報告工作,建立并完善監測和報告體系。在重點地區和高發季節,要加大對手足口病等腸道病毒疫情的監測力度和重癥病例的主動搜索工作。在發現手足口病患者時,要在規定時限內向相關單位報送信息。出現手足口病疫情暴發的地區,必須啟動每日疫情報告制度。
五、認真開展醫療、疾控機構專業人員培訓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和疾控機構專業人員手足口病等腸道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力度,注重培訓效果,確保培訓質量。通過開展分類別、多層次的培訓,切實提高其應對手足口病等腸道傳染病疫情的應急處置能力。
六、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強化公眾科學宣傳教育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向當地人民政府提出建議,在轄區內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認真治理環境衛生,切實加強食品及飲用水安全,減少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同時,要面向社會群眾深入開展手足口病等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控知識宣傳,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七、做好應急風險溝通,保障社會穩定
地方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手足口病疫情發生后的應急風險溝通工作,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早作預案,爭取新聞宣傳的主動權,及時、客觀發布疫情信息和預防知識,正確引導輿論,安撫群眾,切實保障社會穩定。
八、加強應用科學研究,積極推廣防控新技術
地方各級衛生部門要積極支持各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組織力量進行聯合攻關,加強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分析重癥病例出現的原因,提高醫療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不斷完善防控、醫療救治措施。對于切實可行的防控新技術要大力進行推廣應用。
特此通知。
附件:1.醫療機構手足口病診療技術指南(試行)
2.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手足口病防控指南(試行)(待發)
二○○八年四月二十九日
附件1
醫療機構手足口病診療技術指南(試行)
一、病例概況
手足口病病例主要表現為:起病急,早期表現主要為發熱,部分伴有手、足、口腔部位疹、咳嗽、嘔吐等。部分病例病情進展快,臨床表現多樣,在短期內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心力衰竭等多器官功能損傷,可在數小時內死亡。部分死亡病例尸檢標本病理檢查顯示,病人出現腦水腫、腦疝、肺淤血、肺水腫及肺出血、全身淋巴組織增生、異常和其他臟器為非特異性改變(淤血,出血)等病理改變。
二、臨床表現
(一)疑似病例。
年齡5周歲以下,近3天內有發熱病史,并有以下任意兩項表現者:
1.有咳嗽、嘔吐等癥狀;
2.出現精神差、易激惹、肢體無力及抽搐等神經系統表現;
3.手、足、口腔、肛周皰疹或潰瘍;
4.胸片異常;
5.有上述類似病例接觸史。
(二)重癥病例。
疑似病例伴有下列表現之一者:
1.持續高熱不退;
2.肌無力、肢體抖動、抽搐等加重,意識障礙、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腦膜刺激征陽性;
3.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環不良、血壓異常;
4.呼吸困難或節律不整、紫紺,肺部濕羅音增多或出現肺實變體征;
5.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15×10 9/L)或顯著降低(9 mmol/L);
7.胸片異常在短期內明顯加重。
三、臨床處理參考意見
(一)疑似病例。
1.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需留觀:
(1)外周血WBC計數增高或降低;
(2)手、足、口腔、肛周皰疹或潰瘍,且病程在4天之內;
(3)發熱持續2天以上不退。
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是腦、肺、心等重要臟器功能;
3.每天復查血常規,必要時復查胸片;
4.根據病情給予針對性的治療;
5.留觀期間出現符合重癥病例條件之一者,應依照重癥病例處理。
(二)重癥病例。
1.凡符合重癥病例條件者,應立即轉診至兒童專科醫院或者具有兒科、綜合實力較強的二級以上醫院治療;
2.輔助檢查:
(1)入院后進行血、尿、便常規,血生化、血糖、凝血三項及D-二聚體、心肌酶、C反應蛋白、動脈血氣,心電圖、胸片檢查(有條件者盡可能行胸部CT檢查)。根據病情變化隨時復查;
(2)對有神經系統表現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及早進行腦脊液檢查和腦、脊髓磁共振檢查。
3.治療原則:
(1)接觸者應注意消毒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2)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尤其是腦、肺、心等重要臟器功能;危重病人特別注意監測血壓、血氣分析、血糖及胸片;
(3)加強對癥支持治療,做好口腔護理;
(4)注意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對重要臟器的保護;
(5)有顱內壓增高者可給予甘露醇等脫水治療,重癥病例可酌情給予甲基潑尼松龍、靜脈用丙種球蛋白等藥物;
(6)出現低氧血癥、呼吸困難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進行機械通氣治療;
(7)維持血壓穩定,必要時適當給予血管活性藥物;
其他重癥處理:如出現DIC、肺水腫、心力衰竭等,應給予相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