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令半百老漢改名 否則就剝奪上訴權
三河是個縣級市,屬于
河北省
廊坊市,在地圖上像個孤島一樣被北京和
天津斷開。
54歲的王寶財一直生活在三河市的黃土莊鎮王里村。去年因為承包三河市運輸管理站的一塊地,王寶財與該管理站產生矛盾,雙方對簿公堂,三河市法院判決王寶財敗訴。
2005年1月19日,王寶財不服一審判決,向三河市法院遞交了
上訴狀,并交納了上訴費。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收到三河市法院移交的一審案卷后,卻發現上訴狀與
一審判決書中的涉案當事人名字不一致:上訴狀上具名為“王寶財”,而判決書上寫的卻是“王寶才”。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遂將案卷發回三河市法院。
2005年4月7日,王寶財接到一份蓋有“三河市人民法院
立案庭”公章的“通知”,上寫:
“王寶才:你向法院遞交的上訴狀簽名有誤,與一審判決書的涉案當事人署名不符,不符合上訴條件。現通知你于接到本通知五日內,向三河市人民法院遞交補正書,將‘王寶財’寫成‘王寶才’。逾期則視為不上訴。2005年4月7日”。
“名字是爹媽給起的,自小就是這仨字,身份證上也是這仨字,法院憑什么讓我改?”7月3日下午,王寶財一手拿著身份證,一手拿著“法院通知”對記者說。
記者注意到,由三河市公安局2002年12月1日簽發的這張身份證上名字就是“王寶財”。
王寶財堅持沒有按法院的意思改名,并稱自己在整個庭審過程中的所有簽名都是這個“財”字,而判決書上卻用了那個“才”字,完全是三河市法院的責任,他們不但不及時糾正錯誤,彌補過失,反而強迫自己改名,否則就剝奪自己的上訴權,真是豈有此理。
王寶財還說,因為打官司拖延了時間,那塊地的使用權遲遲也沒有定論,已經耽誤了雙方當事人的生意,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對此,三河市人民法院辦公室負責人稱:從案子起訴到判決前,王一直使用的是“王寶才”的簽名,后來一審敗訴了,他為了找茬,故意在上訴狀上簽了那個“財”,才導致案卷被中院發回。
記者詢問在訴訟之初法院是否對訴訟當事人進行了身份審查,是否核實了身份證,三河市法院辦公室的負責人回答:核實身份有多種方式,不一定非要審核身份證。庭審時當事人雙方相互進行了指認,都沒有異議,就應該算核實身份了。
記者為了驗證王寶財與三河市法院不同的說法,提出查看王寶財的庭審筆錄簽名,三河市法院解釋道,因已移送案卷,建議記者到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查看。
7月4日下午兩點,記者冒著近40℃的高溫趕赴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得知記者采訪,傳達室接通了該院宣傳處的電話。一個姓閻(音)的人在電話里問明了采訪內容后,稱要與有關部門聯系一下再給回話。
記者在法院大門口的烈日下站立了半個小時,等到的答復是:“不可以?!?br/>
記者反復解釋,采訪不涉及案情,只是核對一下簽名。但是,記者這個要求仍被法院以“案子在審理之中”為由拒絕。
名目繁多的收費白條 討要正式票據成難事
2005年7月3日,河北省三河市一戶簡單的院落里。
布滿皺折的黢黑面龐,瘦骨嶙峋的矮小身體,今年63歲李玉珍看起來要比同齡人老很多。是七年前的一場災難將她和丈夫推進了痛苦的深淵。
據李玉珍回憶,1998年,為一點小事,李玉珍的丈夫被村民李某打成重傷,至今不能講話,頭腦不清,走路不穩。三河市檢察院對此案提起公訴。當年,三河市法院一審判處李某“三年有期徒刑,
緩刑三年”。李玉珍認為量刑太輕,遂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情況”(2004年改判李某三年有期徒刑),同時向三河市法院提起民事賠償訴訟。三河市人民法院段甲嶺法庭一個姓張的
法官讓李玉珍交700元錢的
訴訟費,說官司打贏后還給她。為給丈夫看病幾乎傾家蕩產的李玉珍將家中惟一值錢的牛賣掉,才湊齊了這些錢。這個張法官收到錢后,只給打了個白條。過了幾天,該法官又找到她,說要100元的“印卷費”。李玉珍不懂這是什么費,但為了打贏官司又不敢不交。當她把家中的煙葉賣掉交上這100元錢時,法官拿錢走人,甚至連個白條也沒打。而7年過去了,李玉珍提出的民事賠償的訴訟請求卻再沒人理,時至今日也沒
開庭,李玉珍找過法院多次也沒有結果。#p#分頁標題#e#
在三河市法院,像這樣收訴訟費打白條,收取送卷費、印卷費、交通費等情況并不少見。在記者的案頭,堆放著幾十張三河市人民法院開具的訴訟費白條。這些白條中,有的是白紙,有的是格紙,有的是一面已經用過的廢紙,其花樣之多令人瞠目?,F隨便挑出幾張:
“今收李河林訴訟費柒百元整。¥700元。段甲嶺法庭張7、13”(三河市人民法院稿紙)
“收據:2005年3月28日今收到陳增山交來上訴費人民幣叁仟伍佰六拾玖元陸角柒分¥3569.67收款人霍”(三河市人民法院立案庭章)
“收條:今收章天嘯給付賈ⅹ違約金1755.20元及一審訴訟費1007元。城關法庭:劉新田”(收條的反面是空白的“河北省三河市人民法院民事
調解書”)
“今收到章天嘯執行費貳佰元整。城關法庭張占華”(半截格紙)
陳國志是做運輸生意的,2003年因為
債務糾紛與合伙人打起了官司。三河法院立案后收取了15000元的“受理費”,并打了張白條。一審裁定后,法院退還了陳3282元,也就是說實收了11718元,但陳在取回這3282元錢時必須要將15000元的白條交回。陳讓其出具那收取11000元的票據,法院答復“以裁定書為據,不再給開票了”。為了自己留個證據,陳在交出那張15000元白條前,專門到文印店復印了這張白條。陳國志不服一審裁決,提出上訴,而交納的一萬多元的上訴費后法院同樣是給白條。除此之外,法院另收100元“交通費”,沒有給陳國志任何票據。
劉世斌訴當地交通局運輸管理站
合同糾紛一案,三河市人民法院收取了1.8萬元的上訴費,打的是白條,同時收取100元“交通費”,沒有給任何票據。
北京的陳增山、郭莉莉在三河市法院打兩起
經濟糾紛官司,訴訟費、上訴費、保全費、擔保費等各項費用加起來有8個白條,共計8萬余元……
關于三河市法院的打白條問題,該法院辦公室負責人辯解道:這都是為了方便老百姓。因為現在實行收支兩條線,法院只有一本賬,放在財務室。而下邊的7個基層法庭離城區較遠,讓在那里立案的當事人到法院交錢太不方便,所以我們就采取了由下邊的法庭代收訴訟費,先打個白條,每過一個月后,法庭拿著這些白條到法院換正規的票據,取回正規票據后再給當事人換白條。
而記者采訪到的多名訴訟當事人則表示他們曾多次跟法院要過正規票據,卻沒有任何結果。
至于當地群眾反映的“每個訴訟當事人都要向法院交100元的‘送卷費’或‘交通費’,且沒有任何手續,連白條都不打”的問題,該辦公室負責人的回答是:“沒聽說過?!?br/>
一份判決書41處錯 專發裁定書改錯字
在三河市,記者還看到一份三河市法院的
民事判決書,據當事人章天嘯說,這份判決書中除標點暫不計,重大錯誤達80處!
1999年,因為加工承攬牌匾合同產生糾紛,章天嘯在三河市法院打了一場官司。2001年4月20日,章天嘯終于盼到了判決書,然而,這么一份嚴肅的
法律文書,竟然出現大量錯誤:有的錯字造成意思相反,有的錯字造成語義不明,還有的錯字造成文辭混亂、張冠李戴。最令人不解的是,此案一共三個當事人,判決書居然將兩個當事人的名字寫錯。
據章天嘯說,他曾拿著判決書找到三河市法院質問:“你們發的這叫什么判決書?”得到的回答是:“這不算什么問題,人民日報還有錯字呢?!?br/>
章天嘯又找到三河市人大等部門反映。一個月后,三河法院在受到多方指責后,不得不又專門發了一份裁定書予以更正,原文如下:
河北省三河市人民法院民事裁定書
本院2001年四月二十日對原告章天嘯與被告賈乘來,第三人安云祥加工承攬合同糾紛一案作出的(1999)三城經初字第9號民事判決書中文字上有誤,應予補正,現裁定如下:
判決書中第一頁第2行第10個字“洵”應改為“泃”字。第11行第5個字“詳”字應改為“祥”字,第14行第3個字“洋”字應改為“祥”,第16行第5個字“詳”字應改為“祥”,第18行第10個字“鑒”字應改為“簽”。第21行第4個字“原”字應改為“字”,第11個字“反”字應改為“返”。第27行第4個字“洋”字應改為“祥”。第二頁第2行第20個字“反”字應改為“返”。第4行第11個字“科”字應改為“乘”。第8行第12個字“扁”字應改為“匾”。第9行第15個字“反”字應改為“返”。第10行第9個字“呂”字應改為“只”。第11行第12個字和第25行第12個字“板”字應改為“版”。第21行第19個字“日”字應改為“月”。第22行第1個字“鑒”字應改為“簽”。第29行括號中“系原”應改為“每字”。第18個字“詳”字應改為“祥”。#p#分頁標題#e#
第三頁中第13行第7個字“中”字應改為“十”。第16行第13個字“月”字應改為“詞”。第17行第3個字“目”字應改為“詞”。第29行第5個字“費”字應改為“使”。第16行第2個字,第18行第15個字,第19行第6個字,第20行第3個字,第21行第12個字,第22行第20個字,第24行第6個字,第25行第19個字,原為“扁”字應改為“匾”。第四頁中第1行第17個字“不”字應改為“還”。第10行第19個字“堪”字應改為“勘”。第14行第3個字“扁”字應改為“匾”。第15行第4個字“被”字應改為“原”。第17行第2個字“扁”字應改為“匾”。
第五頁第7行前三個字“費和未”應改為“賈乘來”。第8行第18個字“洋”字應改為“祥”。第15行第19個字“出”字應改為“供”。
原本僅有5頁的判決書,不得不用長達兩頁更正內容的裁定來更正。據記者統計,這份裁定中,予以更正的錯處共有41處。
在三河市人民法院辦公室,記者提及這份判決書,三河市法院辦公室的負責人說:“你們提這事有什么意義?其實沒有別的問題,當時太匆忙,書記員急著下班,判決書打出來沒校對,就是個責任心問題而已,何必小題大做。”
三河市法院辦公室這位負責人稱,向媒體反映情況的這些當事人是一伙別有用心的人,他們故意與人民法院作對。他說,現在法院的威信這么低,跟媒體有很大關系。他認為,有錯必糾的提法可能造成法院聲譽受損。
7月18日下午,記者接到該負責人來電稱:此前忘記告訴記者,河北省紀檢委已經委托廊坊市紀檢委,對群眾反映的三河市法院有關問題予以調查,相關結論很快將出來。(本網記者 馬競 法制早報記者 高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