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發展中如影隨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資源環境約束問題,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正在經歷全面轉變。
黨和國家提出,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何讓資源得到循環式利用、企業進行循環式生產、社會遵循循環式消費,需要立法來保障和監督。
用法律規范一個嶄新的循環經濟時代的步伐,設定每個參與者的權利義務,我們翹首期盼。
主持人:吳兢??宋偉
廢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
為緩解資源約束,發展循環經濟,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國務院有關部門和一些地方的立法機構多次提出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建議,呼吁盡早出臺相關法律。
目前,全國人大環資委會同有關方面已就制定循環經濟促進法做了初步論證,相關起草工作將要啟動。
四分之一!三分之一!
●目前我國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過環境容量,全國酸雨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1/3。
目前,我國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于聯合國確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緊張線”。大量未經處理或不達標的廢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庫,生態用水匱乏。
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大量危險廢物未經任何處置排入環境。
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安全經受考驗。
資源、能源告急,生態環境惡化,如何扭轉?
發展循環經濟破題而出。
顯而易見,發展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環境治理方式的重大變革,需要權威的法律手段作為支撐、保障和引導。
迫切需要全國人大在總結已有的立法經驗的基礎上,整合已有的法律措施,制定旨在建立循環型經濟和社會的法律。
循環經濟的實踐提出了新的立法要求。
政府:負起法律責任
●循環經濟———指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遵循生態規律,以原材料和廢物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盡量抑制廢物生產、再使用、再生利用、熱回收、無害化處置為順序的經濟活動,目的在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經濟發展。
先進的經濟模式以先進的思想為統籌,需要先進的立法來規范。
清潔的水、清潔的空氣等物品的“生產”關乎社會整體利益。政府作為“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者在推動循環經濟模式中責無旁貸。應將整個經濟活動納入循環經濟法的軌道,明確政府的自身職責。
近年來,循環經濟的實踐活動不斷推進。
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全國重點支持了循環經濟的八大示范園區,期待探索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發展模式,如廣西貴港以甘蔗制糖為主,遼寧著眼于老工業基地改造,包頭強化對重化工污染行業的整治,南海則是新興工業園的嘗試。
此外,我國在城市推進了創建“循環經濟型城市”活動;在農村和以農業為主的地區,開展了生態示范區、生態縣、生態市和生態省建設。
而所有這些實踐活動還缺乏規范的激勵政策,“優惠”政策沒有完全到位,將政策上升為法律迫在眉睫。
這要求在循環經濟法律體系中,須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中的各項責任。
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除了制定和實施有關的規劃外,還要明確他們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其他職責,以各負其責,把促進和保障循環經濟發展的任務落到實處。同時加強對循環經濟法律實施的監督力度,對違反循環經濟法律的行為進行有力的限制和制裁。
在循環經濟立法中不單單對生產領域還要對服務、消費等廣泛領域內的單位與個體的權利義務重新洗牌。
企業:產品從“生”到“死”得負責#p#分頁標題#e#
●生產者責任的延伸———指生產者即使在其生產的產品被人使用、被人廢棄以后,仍負有一定的對其產品進行適當的循環利用和處置的責任。由于生產者最熟悉自己的產品是否具有一定的污染性,而且比消費者更有能力承擔廢棄物的處理工作,因此應承擔更多的環保風險。
在已實施循環經濟法制化的國家,企業對產品的責任管理被稱為由搖籃到墳墓式的管理。
沿著循環經濟的思路,經濟活動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
循環經濟法律體系要求企業在生產環節的身份與粗放型經濟時代大相徑庭,對產品生產中的能源消耗、產品使用中的環保標準、產品消耗后的回收利用都將承擔法律責任,即生產者責任的延伸。
循環經濟法應做出如下規范:
在產品回收利用上,明確規范對產品的回收利用、獎勵及相關責任制度。企業在設計、生產產品的過程中,應把產品的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率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到企業經濟考核指標中來,為企業履行回收產品的義務創造必要的條件。
要求重點污染企業必須實施循環經濟。要制定強制實施循環經濟的企業名錄,將一些大量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重點企業列入名錄之中,要求其必須實施循環經濟,必須承擔回收和循環利用廢棄產品以及負擔部分處置費用的義務,并在法律中規定重點產品的回收標準。在規定期間內達不到標準者將受到相應處罰,達到標準者國家應在稅收等方面給與優惠和獎勵。
個體:綠色消費有法規
●綠色消費———指倡導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置,避免環境污染,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社會再生產的末端是消費者,在傳統的環境法律體系中,消費者承擔著很少的環境保護義務。
但在循環經濟法律體系中,消費者應當承擔更多的義務。
因此,在循環經濟法律制度中,應當規定消費者也應為回收利用其消費過的物資承擔一定的回收利用義務。公眾通過樹立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實行資源的綜合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廢物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從而把危害環境的廢物減少到最低限度。
手段:經濟激勵令人心動
●鼓勵廢舊物資回收和再生利用的產業發展,實現廢舊產品商品化。
●政府機關購買物品時應優先采購再生物品,并規定適當的比例。
世界各國實踐表明,經濟手段是保護環境與資源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循環經濟立法中,加強經濟手段的運用,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也應成為必備的條款。
除了采取現階段常規的一些經濟手段,如價格、利率、信貸之外,還要積極探索一些新的經濟手段,如環境稅、財政刺激、環境損害責任保險、環境標志等等,并在條件成熟時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以更好地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調整稅收、信貸、財政等政策,對再生資源加工企業及購買再生資源加工產品的企業和個人實行稅收優惠,也可以考慮對利用可再生能源之外的其他能源及其間接產品加征稅收,如通過增設新鮮材料稅、垃圾填埋稅、生態稅、碳稅等稅種,鼓勵企業、公眾多用再生物品,少用原生物料。
拓寬循環經濟融資渠道,建立完善循環經濟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實行資源回收獎勵制度,鼓勵公眾回收有用物資的積極性;同時,政府通過宏觀調控手段,促進廢舊物品回收市場的發展、固體廢物資源化產業鏈的建立。?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2007-03-16中華人民共和國逮捕拘留條例[失效]
1979-02-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條例》的決議[失效]
1982-05-0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決定(2001)
2001-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
1984-09-20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于修改憲法和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的決議
1980-09-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
1988-04-13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
1995-02-28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行政機關是否可以自行決定委托問題的答復
1996-11-05外國商會管理暫行規定(2013修訂)
2013-12-07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法規匯編編輯出版管理規定(2019修正)
2019-03-02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
2019-04-232015年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工作方案
2015-05-12山東省救災物資儲備庫管理辦法
2014-12-24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見
1970-01-01中央政法補助專款管理辦法
1999-09-1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3-04-29城鄉規劃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辦法
2012-12-03國務院關于發布第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的通知
2012-10-31教育督導條例
2012-09-09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2011-12-0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2010-12-3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0-10-26氣象災害防御條例
2010-01-27外國企業或者個人在中國境內設立合伙企業管理辦法
2009-11-25政府參事工作條例
2009-11-02森林防火條例(2008修訂)
200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