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收補償的范圍有哪些具體規定?《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七條規定:“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給予的補償包括:(一)被征收房屋的價值補償;(2) 征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補償;(三)征收房屋造成的補償,生產經營損失的補償。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獎勵辦法,對被征收人給予補助獎勵。”第十七條規定了六種補償方式,即:房屋價值補償、搬遷費、安置費、停產停業損失補償、補貼和獎勵。這六種補償和第十八條規定的“住房保障”構成了《條例》補償范圍的主要內容。
1。被征收房屋價值補償是房屋征收與補償的主要內容,也是實踐中爭議最大的問題。在內容上,應當包括被征收房屋的補償和土地使用權的補償,即房價補償和地價補償之和;在補償的計算方法上,應當包括被征收房屋的補償和土地使用權的補償,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按照房屋征收評估辦法確定;在補償標準上,有一個最低限度,即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公告之日收取同類商品的市場價格房屋。
2。因房屋征收而產生的拆遷補償費和臨時安置費
由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被征收人的房屋被征收時,被征收人在取得貨幣補償或用于產權交換和拆遷的房屋后,將發生一定的搬遷費用周轉房;被征收人自行安置過渡居住的,還將有一定的臨時安置費用。因此,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承擔上述費用。拆遷成本和臨時安置成本也是被征收人補償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房屋征收需要搬遷的,由房屋征收部門向被征收人支付搬遷費。動遷費是面向全體被征收人征收的,動遷補貼一般按被拆遷房屋面積每平方米人民幣計算。
臨時安置費,又稱過渡性安置費。被征收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因房屋征收無房居住、使用的,被征收人在搬遷至房屋征收部門安置的新房或者產權交易房屋交付前找到過渡房屋的,征收人應當支付過渡款臨時安置補助等費用。房屋征收部門延長過渡期的,從逾期之日起增加臨時安置補助。通常的做法是按每月每平方米人民幣的數量來征收房屋面積;個別地方按人口來計算。征收生產經營用非住宅房屋,如果被征收人選擇房屋產權交換,在征收人提供房屋交換前,會給被征收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即生產經營損失。停產停業損失補償是被征收人補償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并不是所有被征收人都能得到這部分補償。只有用于生產經營的非住宅房屋被征收,被征收人選擇房屋產權交換的,才有停產停業損失補償。然而,如何計算停產停業損失是實踐中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停產停業損失一般以實際直接損失為基礎,根據取得前該房屋的實際使用效益和停產停業的實際期限確定。
非住宅房屋認定涉及停產停業賠償。認定非住宅房屋應當考慮以下兩個條件:一是該房屋必須是非住宅房屋,即商品房;二是經營行為合法,不能非法經營。
4。《征收條例》強調了市、縣級人民政府的補助獎勵義務,要求市、縣級人民政府制定專項補助獎勵辦法。雖然有被征收房屋補償、搬遷臨時安置補償、停產停業補償等,但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補償并不能完全彌補被征收人因被征收房屋所遭受的損失。特別是在城市化、工業化相對發達的大都市,城市房價不斷上漲,房價飛漲。對于經濟收入相對有限的普通市民來說,產業重置和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現實生活的壓力。城市房屋征收是為了公共需要對被征收人的房屋進行強制剝奪。被征收人為了公共利益遭受了損失。政府應該對他們為城市發展做出的犧牲給予補貼和獎勵。
補貼是政府根據被征收人的生活困難程度和工作能力給予的一種補償和幫助,是鼓勵被征收人配合政府工作的一種物質激勵征收工作。
在實踐中,為了促進城市房屋拆遷,有各種補貼和激勵措施,但這些措施的透明性和公平性需要商榷,在操作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征收條例》不僅要求作出征收決定的市、縣人民政府對被征收人進行補償和獎勵,還要求其制定統一的補償和獎勵辦法,增強補貼和獎勵的規范性和公平性。
5。征收是依法收回已轉讓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因此,不可能按照《征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五條的規定,或者按照《物權法》第六章關于房屋所有權的規定,狹義地理解房屋本身的征收范圍,根據建筑物權屬劃分,要理解房屋,就要以《城鄉規劃法》為依據,以建筑物分區概念為指導,系統地理解包括房屋在內的所有地上固定物。雖然這種理解可能會偏離《征收條例》中術語的含義,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確定賠償范圍,實現公平賠償。
根據《城鄉規劃法》,城市住宅不是地面上孤立的固定物,而是以其為核心的建筑或建筑體系。比如區分所有權的建筑物,從《物權法》第七十三條可以看出,除房屋外,建筑物內至少有道路(城市公共道路除外)、綠地(城市公共綠地或明確屬于個人的綠地除外)、公共場所、公共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建筑面積。非經適房建筑,在大多數情況下,根據城市規劃的要求,也至少包括道路、公共場所或樹木。因此,房屋征收不僅是不同所有制的建筑物或單獨所有的建筑物,而且是單位或個人的經營場所或生活空間。這就決定了征收補償不僅是對房屋價值的補償,更是對生產、生活或生活條件的補償。當然,以被征收人的生產或者生活為基礎的補償并不意味著無限的補償。為了有效解決糾紛,只有以切實可行的判斷標準,才能實現公平賠償。因此,首先要從法律和技術兩方面明確哪些損失應當賠償。毋庸諱言,對單位或者個人擁有的房屋價值的補償,應當等同于對所有擁有房屋的業主的補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糾紛賠償協議書怎么寫
2021-02-20反擔保措施有哪些種類,反擔保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2020-11-12反擔保抵押權人是誰
2020-12-06蓄意造假做偽證如何處罰
2021-01-24超市倒閉,促銷員有補償嗎
2021-01-25單位致使勞動合同無效怎么辦
2021-03-26勞動者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規定是什么
2020-12-17有建筑資質承接勞務分包是否有效
2020-12-23論發展我國出口產品責任險
2021-01-17保險合同訂立程序的特征
2020-12-04廣西一起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1-07某保險公司訴梁某一般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3-14交通事故保險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探討
2020-11-28如何給年老父母養老上保險
2021-01-22如何計算財產險中的理賠金額
2021-03-12用人單位欠繳保險如何維權
2021-03-23網絡銷售的技術手段是什么
2021-01-26保險證等不等于保險憑證
2021-03-15違反保險法關于保險業務規則有哪些
2020-12-02保險合同起訴狀怎么寫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