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污染環境罪的罪過形式屬于故意犯罪嗎?
刑法關于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罪過形式,除了污染環境罪外,均為故意犯罪。刑法修正案(八)規定了污染環境罪的新罪名,但并未明確規定污染環境罪的主觀罪過形態,對此,實務界有不同的認識。筆者認為,污染環境罪的主觀罪過形式,應該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目前,關于污染環境罪的主觀罪過形態爭議,實質上涉及對污染環境結果的不同認識。污染環境結果的發生,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經過一定年限或者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顯現,目前科學技術手段很難確定污染結果是否發生,那么,對于污染環境的行為是否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結果,一般人不具備預見能力,對于無法預見的事情,刑法就不能苛責行為人的主觀狀態。根據刑法理論中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必須對犯罪構成要素有主觀上的認識才能定罪,那么,在污染環境罪中,在對污染結果無法預見的情況下,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是否突破了刑法罪過原則,筆者認為并非如此。雖然行為人對環境污染后果的主觀形態難以判斷是故意還是過失,但其對污染環境的行為是故意的,也就是說,行為人對污染環境行為形成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后果”的危險狀態是能夠預見的,于此就可以認定行為人的主觀狀態是間接故意。
二、區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與環境監管失職罪
兩罪同屬結果犯的范疇,都是由于其行為造成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嚴重后果的發生,且主觀上都含有過失的罪過形式,個別情況下也存在著故意形態,但主要是間接故意。兩罪的主要區別是:
1、客體不同。本罪客體是國家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屬于破壞環境資料的犯罪。而后罪侵犯的客體則為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正常管理活動,屬于瀆職犯罪。
2、客觀方面不同。本罪表現為違反國家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危險廢物,嚴重污染環境。而環境監管失職罪表現為環境保護部門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嚴重不負責任,從而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這種嚴重不負責任主要體現為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不盡職責的行為。
3、主體不同。本罪的主體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對自然人作為本罪的主體沒有限制條件,而后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即負責環境保護監管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單位不構成該罪主體。
所有的企業和公民都是要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來進行工作的,如果有不法企業做出污染社會環境的行為后,不僅會危害到社會公共健康同時也是不利于國家可持續性發展,所以司法機關在發現了不法企業做出了污染環境的行為后,會根據涉案的情節以及造成的后果進行處罰。
環境污染侵權原告的舉證責任是怎樣的
處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要注意的問題
如何完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法律制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要勞務派遣用工單位支付經濟補償或賠償金
2021-01-28涉外離婚判決書可公告送達嗎
2021-02-15泉州商標注冊流程是怎樣的
2021-02-11改裝車違法嗎,改裝后要怎么過年檢
2021-02-25進行虛假出資補足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2021-03-23在轉繼承糾紛中應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2021-03-20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政府會處理嗎
2021-01-03非法占地如何處罰
2021-02-10試工期階段是否存在勞動關系
2021-03-07員工產假期間合同到期單位不續簽違法嗎
2020-11-15勞動保護費的支付標準是什么,如何保護未成年工
2021-01-21團體意外險受益人可以是單位嗎
2021-01-30保險中怎樣計算免賠額
2021-01-16人身保險從業資格證書如何取得
2020-12-05平安保險車禍理賠手續
2021-01-18企業財產保險費用如何確定
2021-01-14貨車單方事故沒報警保險能賠嗎
2021-02-05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一條有什么內容
2021-02-24車險理賠的幾個認識誤區
2020-12-07旅行社合作協議書包括哪些內容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