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意施惠第三人損害賠償金由誰支付?
好意施惠第三人損害賠償金由好意施惠者支付,好意施惠的施惠方,因其故意或過失侵害他方的權利,原則上仍應就其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負損害賠償責任,但過失應就個案進行合理認定。如讓親友搭乘順車,施惠人駕車違規發生車禍致搭車人受傷,仍應依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的規定負損害賠償責任。有觀點認為,好意施惠屬于“無償”,應于施惠人于故意或重大過失情形下負損害之責。王澤鑒先生認為:好意施惠關系,尤其是在搭便車的情形,好意施惠的施惠人原則上仍應就其“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負損害賠償責任,惟過失應就個案合理認定之。對他人生命身體健康的注意義務,不能因其為好意施惠而為減輕,將其限于故意事重大過失。王先生的觀點值得贊同。
二、好意施惠的判斷標準
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發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實。如買賣、借款、承攬合同等,都以意思表示為要素。
法律行為雖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但人基于內心的意思而發生的行為,未必都是法律行為。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人基于內心欲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而表示在外的行為。
與法律行為不同,好意施惠的行為也是基于一定的意思而表示在外的行為,但行為人不具有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效果意思。債的關系與好意施惠關系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是否具有負法律上義務的意思。但在實務中,經常難以區分,通常有償的約定應當認為是債的關系;而無償的約定,應當看受益人的相對人,對該約定有無特別利益而定,如借貸、贈與、委任、寄托等。若當事人并無受其約定拘束之意,則為好意施惠關系,邀請友人散步或參加宴會等。在無償的約定情形,當事人究竟有無受拘束之意,亦即究竟意在成立合同,或僅為好意施惠關系,應解釋當事人的意思,斟酌交易習慣與誠實信用原則及當事人的利益,從相對人的觀點加以認定。
好意施惠的行為并非是以獲得經濟報酬為目的的,而是想要與他人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雖然在其施惠時可能并沒有想要侵犯他人的權利,但是無疑之中可能會致使他人受到損失,此時若是其不能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就一定需要支付相應的經濟賠償金。
如何區別贈與合同與好意施惠?
交通事故中好意施惠方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施惠發生損害施惠人是否承擔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我國法律中是如何規定誣告陷害罪的
2021-01-23組織刷單是犯罪嗎
2020-12-09股東代表訴訟有期限限制嗎
2020-11-30婚禮上搶婚犯法嗎
2021-01-24出國留學生怎樣結婚
2020-12-15交通意外保險的免責條款有哪些
2020-12-12房產抵押擔保人可否拒絕還款
2021-01-08合同債務轉移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1-16解除合同存在欺詐可以要求賠償嗎
2021-01-13打零工算雇傭關系嗎
2021-03-19房屋中介違約應該怎么賠償
2021-01-04二手房中介常見騙術,買二手房防止上當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01房租中介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2020-11-16勞動合同期限空白可以嗎
2021-03-20試用期離職脫著不辦理怎么辦
2021-02-23英國對保險經紀人的管理問題有哪些
2021-02-02保險合同的變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021-01-10車展試駕出事故,保險公司和4S店共擔責
2021-03-03校車肇事損失保險公司拒賠無理
2021-02-25車輛被扣貸款保險賠償嗎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