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合并審理當事人地位
自古有云:“清官難斷家務事”。難,就難在“共有”之上。按照共有的性質來分類,家庭共有包括兩種情形:一是按份共有,二是共同共有。從法理上講,按份共有雖然也是共有性質,但是它的內在份額是確定的,明確可分的。然而共同共有就因其沒有明確的、現實的、可分的份額,而在訴訟處理上顯得復雜得多。為了便于訴訟,法律賦予了共同共有潛在的份額,以便于對共有財產進行分割;但是傳統的共同共有理論限制了共有財產的分割,杜絕了分割的任意性,并強制附加了條件:只有在共同共有關系遭到破壞或者不能繼續維持其整體性時,共有人才得主張其權利,要求分割共有財產。如此限制,是基于對某個整體的完整性的保護;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家庭就是這樣一個整體,所有成員因為親情團結在一起,共同組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為了生存,除了約定按份共有外,對家庭財產共同共有。家庭共有是典型的共同共有,不愿意接受任何家庭成員對家庭共同體的背離。所以,夾雜著情感糾葛的家庭共有財產糾紛,就使得充滿良知又追求維穩的法官左右為難。
一、案例分析
為了能夠妥善處理好家庭共有糾紛,維護社會穩定,法官須要深刻分析糾紛背后隱藏的法理,對糾紛予以準確定性。本文將從一則案例說起,探索家庭共有財產糾紛追加其他家庭成員及訴訟地位定性等問題。
蔡某向某縣法院起訴李父,要求分割家庭共有財產60萬元。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曾多次組織雙方及其他家庭成員共同協商,希望雙方都做些讓步,但是最終都以調解失敗而告終。開庭審理中,李父反駁稱蔡某沒有追加李母為被告系程序不合法。
1.問題闡述
為此,就李母是否參加訴訟、訴訟地位如何定性及參訴方式等問題,各方意見不一致。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本案不需要追加李母參加訴訟,因為蔡某只要求分割屬于她自己的那個份額,法院判決時只要保留李母的份額就可以了;第二種觀點認為,李母可以作為第三人,由法院通知其參加訴訟,保留住她的應得份額,因為李母既不愿意參加訴訟,又不放棄其權利就列為第三人;第三種觀點認為,李母應當作為共同被告,由當事人申請追加或者法院主動追加,因為本案屬于必要共同訴訟,李母對家庭共有財產有實體權利,分割將會觸及她的利益,應該保護李母的合法利益并給與她辯論的權利。在分析上述問題時,有必要查明案件事實,分清利害。
這60萬元家庭共有財產,是李某的死亡賠償款。李某因工不治身亡后,李某家庭從李某單位獲得這筆賠償款。當時,李某的現有家庭成員共同委托李父領取這筆款項,但是因為沒有約定份額,才引發的這起家庭共有財產糾紛。李某死后,僅留下蔡某和他們的不滿3歲的兒子。母子相憐,希望李父能夠拿出一部分財產給他們生活開支所用,但是李父只有這么一個兒子,卻不幸死去,怕兒媳帶著孫子也離開了他們,就以留下孫子為條件,蔡某不忍便沒有接受。李母一直沒有表態,雙方僵持不下。
通過分析可知,家庭最在意的還是它的完整性,任何人不愿意看到家的支離破碎。李母在這個家庭中作為母親---利益共同體之一,是不希望看到的。
2.定性分析
再回到上面的問題,筆者贊成第三種觀點。不難發現,本案存在兩個民事法律關系:一是訴訟法律關系,即本訴主要法律關系---家庭共同共有法律關系;二是輔助法律關系,即家庭代理---委托代理關系。但是委托授權沒有明確約定份額,審理中雙方又不能達成補充協議,故而本案只能按照家庭共有關系來裁判。不容置疑,家庭共同共有財產糾紛屬于必要共同訴訟,沒有參加訴訟的家庭成員不論是當事人申請加入還是法院依職權主動追加,都必須參加到訴訟中,除非其本人自愿放棄實體權利。
(1)能否成為第三人
就本案而言,案外人李母對訴訟標的物享有實體權利,有權占有屬于自己的潛在份額。李母基于其享有的實體權利,對于本案,有權參加訴訟,要求法院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所以,在本案中,首先應該排除李母立于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之訴訟地位的可能性。因為從訴訟法上講,訴訟權利必須以實體權利為基礎,沒有實體權利,就沒有訴訟權利存在的合理性;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于訴訟標的物是沒有實體權利的,因此不可能享有當事人地位的訴訟權利,其因與裁判結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訴訟。本案的李母顯然有別于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應當有充分的訴訟權利。上文第二種觀點“既不愿意參加訴訟,又不放棄其權利的,就列為第三人”之認識,顯然違背訴訟法原則。
當然,就本案而言,李母所享有的訴訟權利也并非訴訟法上的“獨立請求權”,李*亦不可能成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具體而言,根據訴訟第三人理論,獨立請求權重在“獨立性”:第一,訴權獨立,獨立于原被告雙方;既不同意原告的訴訟主張,也不同意被告的訴訟主張;在本訴中,視原告和被告均為自己的被告。第二,訴訟標的牽連性,即與本訴的訴訟標的有牽連,有權對本訴的訴訟標的物主張不同于原被告雙方的訴權。本案中,李母基于其實體權利產生了訴訟請求權,在這一點上,與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沒有區別,但是顯而易見,李母的訴訟請求權不具有上述“獨立性”。李母在這個家庭里與其丈夫李父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其意志是要維持這個家庭包括成員乃至財產的完整性;面對要求分割財產,將共有變為私有的兒媳及孫子,自然會站在李父這一邊,繼續維持家庭財產的共有狀態。分析至此,李母的訴訟地位就不難確定了。李母不同意兒媳及孫子要求分割財產的訴權,但是同意李父維持家庭財產共有狀態的意志,顯然不符合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獨立性”條件。李母被列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地位的可能性應當予以排除。
(2)列為原告還是被告
就本案而言,實體方面已清晰明確,法官可以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權來確定各方的份額,不論李母是否參加訴訟。但是為了保障實體公正能夠得到有效實現,有必要保護程序公正,因為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是有機統一的整體,不可分開;沒有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就會存在瑕疵。
通過上文的分析并結合案情可知,李母始終沒有起訴的意思表示,而且從情理上講,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李母不可能起訴自己恩愛的丈夫,要求分割家庭共有財產,因此,法院即使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也不能強行追加李母作為原告,否則,就是干涉權利人的起訴自由,除非依據“一事不再理”原則必須追加為共同原告,以避免重復起訴所形成的“二次裁判”與既定裁判的矛盾,損害法律的權威性和統一性。
本案沒有追加原告的必要性,李母更傾向于共同被告的地位。首先,從訴訟意志上來說,李母與李父是家庭利益共同體,在維持現有家庭財產共有狀態上不無異議地意志相投,依法確定其為共同被告較為適宜。其次,從裁判結果上來講,法院主要是將蔡某及其兒子的應得份額從家庭共有財產中分離出來,至于李母的應有份額還保留在剩余家庭共有財產中,沒有受到法律意義上的嚴重影響,因此追加李母為被告,并不會損及她的份額利益。最后,從責任承擔的角度來看,涉訴財產雖然在李父的掌控之下,但是結合案情,應該排除李父欲獨占的意思,應當認為涉訴財產是家庭共有財產。按照共同共有理論,家庭主要成員在處理重大財產問題上應當充分協商,共同決定。沒有實際掌控涉訴財產的李母,對涉訴財產的處理,與李父享有平等決定權。在平等的基礎上,李母與李父應當平等地承擔責任。追加李母為被告,判令李母與李父共同承擔付款責任,于法有據,也有利于責任承擔的最終實現。綜上而言,李母應當立于共同被告的訴訟地位。
3.解決方案
李母的被告地位已經確定,其參加訴訟的方式應該如何確定,究竟是當事人申請參加,還是法院依職權主動追加。
這完全是一個程序上的問題,兩種追加方式都可以實現。按照必要共同訴訟理論,必要共同訴訟的共同被告必須追加。當事人可以申請法院追加,申請合法的,應予追加;如果當事人拒不追加共同被告,法院得依職權主動追加。
本案中,原告方律師不同意追加李母為共同被告,理由是涉訴財產在李父手中,李母若以此抗辯,對己方不利。原告方律師顯然犯了一個法律認識上的錯誤,前文已經釋明,涉訴財產雖然在李父手里,但是并非歸李父所有,其性質仍然是家庭共有財產,并不妨礙追加李母為共同被告。
法院得依職權主動追加時,可以充分詢問李母是否愿意參加訴訟,如果李母不愿參加訴訟,則依法視為李母放棄其訴訟權利。法院得依法自由裁量,確定蔡某及其兒子的應得份額,保留李母的份額,不再屬于程序不合法。
二、必要共同訴訟及第三人制度在家庭共有糾紛中的應用初探
1.制度概述
必要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至少一方為二人以上,圍繞同一或者類似訴訟標的即民事法律關系,必須合并審理的民事訴訟。其主要特征是:(1)多人性。當事人至少一方為二人以上;(2)牽連性。訴訟標的必須同一,或者屬于同一類別,也就是具有牽連性。(3)一次性。有必要合并審理,而不允許重復起訴。
第三人制度,是指在本訴中享有獨立請求權或者雖無獨立請求權,但是裁判結果與之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案外人參加訴訟的制度。根據有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兩種類型的第三人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都是在本訴發生之后形成,消滅于本訴結束之時。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主要特征就是:(1)獨立性是核心。①訴權性獨立,對于本訴原被告的各自主張,均持否定態度,視本訴原告和被告均為自己的被告,相當于原告的地位,行使等同于原告的訴訟權利。②訴訟標的牽連性,第三人對本訴標的物享有的實體權利是基于另一個民事法律關系產生的,與本訴的民事法律關系不是同一類民事法律關系,但是民事法律關系相互牽連。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正好相反,不僅沒有訴權,也沒有與本訴民事法律關系相互牽連的其他民事法律關系,只是在裁判結果上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必要共同訴訟制度和第三人制度設立目的之一都是為了實現司法效率與法律權威的有機統一。
2.判斷標準
必要共同訴訟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為司法實踐提供指導。
(1)從涉訴民事法律關系定性入手。首先要確定涉訴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屬于哪一種類,然后在其所確立的權利義務體系中分析案外人可能的訴訟意向。
(2)多人性。當事人至少一方為二人以上,可以發生在自然人之間,或者法人之間,或者自然人與法人之間。
(3)牽連性。訴訟標的必須同一,或者屬于同一類別,也就是具有牽連性。訴訟主體對涉訴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所指向的標的物,應當享有實體權利;基于實體權利而產生的訴訟權利所依賴的法律事實,必須能夠引起涉訴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即變更、撤銷、消滅,否則不能對本訴之民事法律關系主張訴訟權利。這就視為牽連性的合理而科學的解釋。
(4)一次性。有必要合并審理,而不允許重復起訴。為了公正司法,并兼顧效率,在“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要求下,法院不能重復審理就同一事由起訴的案件,并做出相互矛盾、甚至截然相反的裁判,損害法律的一致性和權威性。對于不能分開起訴,必須在一個案件中審理的,應該并案審理,并做出一次性的裁判。
第三人可以從以下標準判斷:
(1)訴訟主張
訴訟主張既不同于原告,也不同于被告,必定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反之看立場,沒有主張,僅支持原告或者被告一方的,應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
(2)可能的裁判結果
基于不同于本訴民事法律關系的另一訴訟標的客體所指向的標的物而享有的實體權利產生的訴訟權利,能夠引起本訴之訴訟標的物的權利狀態變動的,應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反之,對本訴的訴訟標的物沒有實體權利,只是裁判結果對其有利弊的,應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
三、結語
實現司法公正是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保障實體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內容,但是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有力保障;沒有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就不能有效實現,總會出現瑕疵。因此,要既保障實體公正,又保障程序公正,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
上述就是小編對“案件合并審理當事人地位”問題進行的解答,合并審理中,當事人是訴訟的主體,依法享有參與訴訟的權利,就算訴訟人數眾多,也可以委托代表參與訴訟。如果讀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驗資金要多久
2020-12-12惡意公示催告后果
2021-03-19贍養費收入法院能查嗎
2020-11-27房產抵押給個人還能查封嗎
2021-02-23已經離婚了還算婚姻糾紛嗎
2020-11-09遭遇第二次家暴怎么辦
2020-11-13合同能否約定完全免責
2020-12-17房子過戶費用如何規定
2020-11-18個人轉讓住房是否繳納土地增值稅
2021-02-082020疫情期間工資被拖欠怎么維權
2021-02-17個人人身意外保險的保額有上限規定嗎
2021-01-23工程保險不賠償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3再保險合同的分類具體有哪些呢
2021-03-22人身保險合同的形式可以有哪些
2020-11-17保險合同上標注責任免除條款 如何發生效力
2021-03-13新法修訂對保險公司提出挑戰
2020-11-29此類第三者責任保險應如何理賠
2020-12-07先理賠再治病拖垮癌癥病人
2020-12-16公司不交保險要交個人所得稅嗎
2021-03-25公司拖欠工人保險如何維權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