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樣認定捏造事實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一)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
(二)將信息網絡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
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防范和制裁虛假訴訟的指導意見》
1.虛假訴訟一般包含以下要素:(1)以規避法律、法規或國家政策謀取非法利益為目的;(2)雙方當事人存在惡意串通;(3)虛構事實;(4)借用合法的民事程序;(5)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案外人的合法權益。
2.實踐中,要特別注意以下情形:(1)當事人為夫妻、朋友等親近關系或者關聯企業等共同利益關系;(2)原告訴請司法保護的標的額與其自身經濟狀況嚴重不符;(3)原告起訴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明顯不符合常理;(4)當事人雙方無實質性民事權益爭議;(5)案件證據不足,但雙方仍然主動迅速達成調解協議,并請求人民法院出具調解書。
二、什么是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
行為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實施捏造并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損害他人人格、名譽的行為。行為人誹謗他人的內容是虛構的,如果散布的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于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本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上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所謂足以損害,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虛假事實,完全可能損害他人的人格、名譽,或者事實上已經給被侵害人的人格、名譽造成了實際的損害。本行為針對的是特定的人進行的行為。針對特定的人,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容上知道被侵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本行為。如果行為人散布的事實沒有特定的對象,不可能損害某人的人格、名譽,則不構成本行為。行為人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并且具有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目的。
在認定本行為時,要注意和誹謗罪以及民事侵權行為的界限。誹謗他人,只有導致被侵害人自殺或者精神障礙等嚴重后果的,才構成誹謗罪。民事性質的侵權行為,不僅在違法程度上輕于違反治安管理的誹謗行為,還具有以下不同:
(1)誹謗行為散布的必須是捏造的虛假的事實。如果散布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于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誹謗行為。而名譽侵權行為,即使所述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開宣揚的,公開了將有損于他人人格、名譽的,也可以構成名譽侵權。
(2)誹謗行為在主觀方面必須是故意,而名譽侵權的主觀過錯還包括過失。另外,還要注意和侮辱行為的區分。兩行為的不同之處在于誹謗行為必須是捏造的事實,而侮辱行為不是捏造的方式進行;誹謗行為只能用語言、文字進行,不能用暴力進行而侮辱行為可以使用暴力手段,也可以用語言、文字進行。
上述知識就是小編對“怎樣認定捏造事實”問題進行的解答,對于誹謗和虛假訴訟中,捏造事實的認定,可以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解釋進行認定,捏造事實就是沒有事實的依據。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爺爺拘留孫子政審不過嗎
2020-12-31AA制夫妻婚內財產協議注意事項
2020-12-20交通事故法醫鑒定的申請與注意事項
2021-01-04如何打交通事故官司
2021-01-13小學生課間打架學校有責任嗎
2021-02-06房產證沒有本人簽字能抵押嗎
2020-12-22用人單位怎么舉證
2020-11-27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的經濟補償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25護士實習期間犯了錯誤誰來承擔
2021-03-15勞動糾紛過多久失效
2021-01-16什么是保險公估人
2021-02-18人壽保險的理賠和糾紛解決
2020-11-17意外險的規定是怎么樣
2021-02-16出口產品責任險的保險費是如何計算的
2021-02-13貨物運輸保險條款如何理解
2021-02-05人身保險合同怎么寫
2020-12-15法律對保險合同的變更是怎樣規定的
2020-12-16移出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的期限
2021-01-12買了新車怎么上保險
2021-03-15保險理賠需要什么手續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