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人物等名稱均為化名)
【案件回顧一】
陽陽(5歲)和帥-帥(7歲)、丹-丹(6歲)兄妹倆一起玩耍時,不幸溺亡于玉米地旁邊的污水坑。法院審理后認為,此次事故中,作為三個孩子的法定監護人,對孩子負有監護責任,事發前未對孩子進行看管,是導致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污水坑的所有人、責任人和受益人沒有盡到安全防范義務,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因此,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定三個孩子的監護人承擔50%,污水坑的責任方共同承擔50%。
【案件回顧二】
全全(12歲)與康-康(14歲)相約外出打球,后被發現命喪蓄水池。法院審理后認為,監護人安全教育及監管不力,對孩子溺亡存在較大過錯。兩少年作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行為后果具有相應的認知能力,在事故中也存在一定過錯。蓄水池的所有人對危險性認識不足,在管理上也具有瑕疵,在兩少年的溺亡事故存在過錯。因此,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令被告蓄水池的所有方負擔20%的賠償責任。
【法官說法】
為了保護青少年兒童的合法權益,我國《民法通則》以年齡為標準,將未成年人劃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中,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十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案例中,作為監護人的家長沒有適當履行監護職責,導致孩子們脫離監護溺亡,存在較大過錯,應承擔相應責任。案例一中的三位幼童不滿十周歲,對行為后果不存在過錯與責任承擔問題。案例二中的兩位少年均已滿十周歲,對“危險源”已具備相應的認知能力,在造成自身傷亡的事故也存在一定過錯,應該承擔一定責任。
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污水坑”與“蓄水池”的相關責任方對“危險源”重視程度不夠,安全防護措施不嚴,應在過錯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贈與算二套房嗎
2021-01-17醫療糾紛從上訴到取證需要多長時間
2021-03-24喪偶后原婚姻關系是否有效
2021-01-04請律師打離婚需要多少律師費
2020-11-23婚前借款作為彩禮是夫妻共同債務嗎
2020-12-11股權無償轉讓和股權贈與的區別
2020-12-04父親已死能討贍養費嗎
2020-11-28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
2020-11-26保管物因自身瑕疵毀損損失誰來承擔
2021-03-24消費者在超市摔倒超市有責任嗎
2021-03-26離職再入職需要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1-02-19集團內部調動必須更改勞動合同嗎
2020-11-29勞動合同不合法服務期限還有效嗎
2021-01-30公司裁員如何賠償
2021-02-27受益人與被保人同時遇難死亡,保險要怎么賠
2020-11-26交保險存錢寬限期限是多久
2021-02-13林地承包到期后怎么辦
2021-02-27最全的土地出讓方式有哪些
2021-02-11一人私自轉讓土地的費用要均分嗎
2021-02-23國有土地出讓協議范本怎么寫
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