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于2003年1月1日經招聘進入某服裝公司擔任部門經理,雙方簽訂了2003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5年期勞動合同。2006年2月公司接到員工舉報,反映張某在外開辦了一家與現公司具有競爭性質的公司,公司經調查證實后向張某指出,根據公司規章制度,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就根據規定予以解除合同。張某辯解無力,就丟下一句話:“你們看著辦吧”。公司3月底交給張某一式兩份《人事通知書》,寫明解除與張某的勞動合同,并要求張某簽字,一份給張某,一份留存公司。
張某在《人事通知書》上簽字確認,并辦理了移交手續后就離開了公司。但公司人事經理卻忘了給張某開具退工單,直至6月初經張某催促,人事部才開具了退工單。
7月底張某向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以某服裝公司無故辭退為由,要求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等請求。
庭審調查
庭審中,某服裝公司辯稱其在2006年3月底已告知張某解除雙方勞動合同,張某在2006年7月底才申請勞動仲裁,已經超過了勞動法規定的仲裁時效。
張某則認為,他是拿到退工單后才申請仲裁的,沒有退工單說明單位還沒有解除勞動關系,勞動仲裁時效應當從拿到退工單之日起算。
仲裁結果
區仲裁委員會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認為,根據有關規定,當事人應當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的60日內申請勞動仲裁。本案當事人張某在2006年3月收到了公司出具的解除勞動合同的《人事通知書》,從這份文書的內容上應當知道雙方的勞動關系已經解除。如果認為公司的這種行為是侵犯了自己的權益,則從該日起就應“知道”,而且張某即可憑借手中的《人事通知書》申請勞動仲裁。解除勞動關系和辦理退工手續是兩回事。因此本案的勞動仲裁時效應從2006年3月起算。裁決結果,因超過仲裁時效,對張某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專家點評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申請勞動仲裁時效的起算點究竟從何時計算?公司在向張某送達《人事通知書》后,張某就應當知道雙方的勞動關系已經解除。如果對公司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有異議,說明雙方實際上已經產生了矛盾,張某完全可以憑借手中的《人事通知書》申請勞動仲裁。退工單僅僅是雙方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后辦理退工手續產生的憑證,不是解除勞動合同的唯一憑證。因此,張某以退工單收到時間作為申請勞動仲裁時效的起算時間,顯然是錯誤理解。不過,張某如果提出公司延誤退工造成無法及時就業、要求賠償損失的請求,那就另當別論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環境侵權人要承擔哪些損失和費用
2020-11-19最新交通事故起訴有效時間
2020-12-07事實收養公證怎樣辦理
2021-03-02交通肇事罪一般判幾年
2021-01-07公司可以用私人賬戶付公款嗎
2021-03-04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
2021-03-14口頭合同觸犯合同詐騙罪是否合法
2020-12-16老人遺產女兒能分嗎
2021-02-12足療店員工賣淫老板不知情有責任嗎
2020-11-20危房改造不批如何投訴
2021-01-28設立公司規章制度時注意什么
2021-02-23退休離職補償金的標準是什么
2021-01-01人壽保險的理賠時間是怎么規定的
2020-12-02保險免責條款的分類有哪些
2020-12-12怎么計算長期人身保險業務的最低償付能力額度
2020-12-15人身保險有怎樣的特征
2021-03-23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如何管轄
2021-02-02無證駕駛車輛肇事,保險公司能否免責?
2021-02-19法院可以查封個人失業保險金嗎
2021-02-17實際修車費用高于評估費用,保險公司應按哪個賠償
20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