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政發[2007]29號
各委、辦、局,在嘉各單位:
《
嘉峪關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細則》已經2007年5月12日市政府第9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批轉,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00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嘉峪關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細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做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保障農村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根據《
甘肅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試行辦法》及有關政策規定,結合實際,特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市民政局負責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審核、審批、發放與統計等日常業務工作,市郊區辦、財政局等部門按各自職責積極配合民政部門做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三條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對農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我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貧困居民,按照保障標準進行差額補助的新型社會救助制度。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應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二)保障農村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堅持政府救濟與法定贍養和撫養相結合。
(三)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做到保障政策、保障對象、保障標準、保障金額公開,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
(四)堅持屬地管理,實行分類施保、差額補助、動態管理。
(五)鼓勵勞動自救,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居民,通過扶貧幫困等途徑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勞動技能,鼓勵其勞動致富。
第二章 保障對象
第四條 凡具有我市農業戶口、且在農村居住一年以上、上年度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當年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簡稱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均應納入我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第五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員,不能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1、屬于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
2、具有正常勞動能力,無正當理由拒絕勞動的;
3、依法具有贍(撫、扶)養關系,而贍(撫、扶)養人有能力,但未履行贍(撫、扶)養義務的;
4、家庭實際生活水平明顯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
5、不按規定如實申報家庭收入,或不愿接受管理審批機關調查核實的;
6、當年因違法犯罪受過打擊處理或正在執行刑罰的:
7、當年購買高檔消費品(如:手機、摩托車、電腦、空調及貴重飾品)的或家庭擁有非生產生活所必須的高檔消費品的;
8、本人及家庭成員有賭博行為或進行高消費娛樂活動的;
9、民政部門根據實際情況認定,其它暫不宜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的。
第三章 家庭收入計算
第六條 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全年的貨幣收入、實物收入的總和,家庭收入按市統計部門規定的有關“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辦法計算。
貨幣收入包括:
(一)工資(含各種形式的務工勞動收入);
(二)獎金、補貼、養老金、供養直系親屬的饋贈現金;
(三)存款及利息、有價證券及紅利、保險給付金、租賃和
繼承收入;
(四)被征用土地的
補償金;
(五)非共同生活的法定贍(撫、扶)養費。贍(撫、扶)養費有協議、裁決或判決的,按協議、裁決或判決的數額計算,高于協議、裁決或判決規定數額的,按實際數額計算,無協議、裁決或判決的,按農村低保標準的30%--60%計算;兄姐每月付給父母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弟妹的扶(撫)養費,按低保標準的20%--50%計算;但非共同生活的法定贍養扶(撫)養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除外;
(六)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中非農業戶口的收入按其實際收入計算;
(七)其它應計入的家庭收入。
實物收入包括:按上年度市場同類物品價格計算的各類糧、油、菜、果、畜禽及其它農產品收入。
第七條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農村居民所享受的獎勵、榮譽津貼,撫恤補助金、優待金、獨生子女費、農村計生獎勵政策扶助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的醫療費及醫療救助金、學生助學金、獎學金及勤工儉學收入及臨時性社會救助金等不計入家庭收入。
第四章 保障標準
第八條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按照維持我市農村居民衣、食、住等基本生活需要,并適當考慮水電、燃煤(柴)和未成年人的高中階段教育費用及市財政的承受能力,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保障標準,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并報省人民政府核準備案后執行,同時向社會予以公布。
第九條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可根據我市農民最低基本生活需求、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收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物價指數的變化,適時進行合理調整。
第十條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行差額補助。即按照保障對象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部分,予以差額補助,按季度發放。根據實際,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暫定為每人每年1200元,凡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200元的家庭,均可申請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十一條 分類施保的補助標準:
(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中的獨生子女領證戶、二女結扎戶在低保補差的基礎上,按保障標準的30%上浮計算補助差額;
(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中的老年人和優撫對象,在低保補差的基礎上,按低保標準的20%上浮計算補助差額。
(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中的殘疾人,在低保補差的基礎上,按低保標準的20%上浮計算補助差額。
第五章 保障資金的籌集
第十二條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資金由省、市財政分級承擔。
第十三條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納入市財政預算,實行專戶管理,封閉運行,專款專用,不得擠用、占用或挪作它用,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實行單獨核算。
第十四條 民政部門負責編制年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用款計劃,經市財政部門審核后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報請市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后按季度撥付保障金。
第十五條 勞動和社會保障、教育、衛生、建設、工商、稅務等有關部門,對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員在就業、就學、就醫、住房、從事個體經營等方面,應給予必要的照顧和政策扶持。
第六章 保障金的發放
第十六條 凡符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農村居民要求享受保障待遇的,應按屬地管理原則,以家庭為單位,以戶主為申請人,向戶籍所在地村委會提出書面申請,無書寫能力的由所在村委會代為申請,并提供下列相關證件和證明材料:
(一)
申請書(包括家庭成員基本情況及經濟收入、生產生活基本狀況,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等);
(二)戶口簿及家庭成員居民身份證的復印件;
(三)家庭成員收入狀況證明;
(四)法定贍養(扶養、撫養)人家庭成員收入證明或贍養(扶養、撫養)協議等有關
法律文書;
(五)家庭成員中有殘疾人的,應提供《殘疾證》復印件;
(六)家庭屬獨生子女領證戶、二女結扎戶的應提供《獨生子女證》復印件和鎮計生部門的相關證明;
(七)家庭中有老年人的應提供《老年證》復印件;
(八)其它相關證明材料。
第十七條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審批
(一)村委會在接到書面申請后七天內對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和實際生活水平進行調查核實,經村委會評議討論通過后,將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名單在村務公開欄內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對有異議不符合低保條件的,正式通知其本人并做好政策解釋工作;對群眾無異議的,填寫《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請審批表》,簽署意見后報鎮人民政府審核。
(二)鎮人民政府根據村委會初審合格上報的材料及評議結果,通過入戶調查、鄰里訪問或其它有效方式對申請人家庭經濟狀況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情況進行進一步核實,對符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在《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請審批表》上簽署審核意見,并填寫《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花名冊》,連同相關證明材料,一并報市民政部門審批、備案,對不符合條件的由鎮政府書面通知本人,并做好解釋工作。
(三)民政部門對各鎮人民政府上報的有關材料進行嚴格審查,按不低于20%的比例抽查,符合條件的予以批準,對不符合條件的退回鎮人民政府,并注明理由。
(四)鎮人民政府對民政部門批準的保障對象家庭人口、收入狀況、補助金額在申請人所在的村委會張榜公布,5個工作日無異議的,正式確定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發給《甘肅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以下簡稱《低保證》)。
第十八條 保障金發放辦法
經民政部門批準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由市民政部門委托各鎮人民政府以貨幣形式及時、準確、足額地按季度發放。
第十九條 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農村居民,當家庭人均收入情況發生變化時,應及時、主動地告知村委會。村委會負責報告管理審批機關,并辦理停發、減發或者增發保障金的手續。
第二十條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行動態管理、分類施保制度。鎮民政部門每年應對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收入情況進行一次復審,必要時可隨時進行復審。民政、財政等部門要定期組織抽查。
第七章 保障金管理與監督
第二十一條 各級管理部門及工作人員對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要認真審核,嚴格把關,及時足額將保障金發放到保障對象手中,有下列行為之一并造成嚴重后果的,給予行政處分直至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一)濫用職權、徇私舞弊、優親厚友,擅自改變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和保障標準的;
(二)貪污、挪用、扣壓、拖欠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三)玩忽職守,影響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常進行的。
第二十二條 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要堅持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則,張榜公布,接受有關部門的檢查、審計和群眾監督。
第二十三條 農村居民對申請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而未得到答復,或對鎮人民政府和民政部門做出的不批準享受以及降低、終止保障待遇的決定或者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仍不服的,可依法提請
行政訴訟。
第八章 附 則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尚未涉及到的其它特殊情況,將按照《甘肅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試行辦法》結合具體情況由市民政部門臨時確定。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由市民政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 本辦法自2007年5月1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