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31日湖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地質環境監測與評價
第三章 地質災害防治
第四章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第五章 地質遺跡保護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保護國家財產和公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地質環境、地質遺跡的保護和利用,以及地質災害的防治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地震災害的防御管理適用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三條 地質環境管理堅持積極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原則,實行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出資、誰破壞誰治理。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環境管理工作,制定地質環境保護和利用規劃,并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環境的監督管理工作,并通過各種途徑對保護和改善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提供服務、指導和幫助。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有關的地質環境管理工作。
第二章 地質環境監測與評價
第五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地質環境實際情況,組織建立地質環境監測網絡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預警系統,設置和完善地質環境監測設施。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損毀、移動地質環境的各種保護設施和標志。
第六條 開采礦產資源的單位或者個人,必須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監測,并將監測資料定期報送當地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七條 制定國土開發規劃、城市及村鎮總體規劃、區域經濟開發規劃,必須按照國家規定進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
第八條 城市建設、工程項目建設在項目選址階段必須具有相應的地質資料;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或者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地區進行工程項目建設的,必須由具備國家規定的資質條件的單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危險性評估的具體內容和程序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需要采取地質災害防范措施的建設項目竣工驗收時,應當有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參加。
第三章 地質災害防治
第九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年度防災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并報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安排必要的防治經費,用于地質災害監測、應急調查和防治。
第十條 地質災害長期預報和重要災害點的中期預報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報省人民政府發布;地質災害臨災預報、短期預報以及一般災害點 的中期預報,由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報同級人民政府發布,并報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臨災預報和短期預報發布后,當地人民政府應 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者減少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危險區,在地質災害危險區邊界設立明顯標志,并予以公告。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定地下水超采區和禁采區,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劃定。
第十二條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從事生產和建設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采取預防措施,防止誘發地質災害。
禁止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進行采礦、建筑、削坡、抽取地下水等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發生的活動。
第十三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可能造成地質環境破壞、誘發地質災害的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接受檢查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如實反映情況,并按要求提供有關資料。
第十四條 地質災害發生后,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立即組織具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資質的單位對其形成原因進行勘查界定,并邀請有關專家論證后認定治理責任。跨區域的地質災害的成因和治理責任由共同的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勘查界定。
根據界定結果,地質災害屬于人為活動誘發的,其治理責任和界定工作費用由誘發者承擔;屬于自然作用形成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治理。
當事人對地質災害治理責任認定結論有爭議的,可以向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重新認定。
第十五條 地質災害治理方案應當符合國家地質災害治理設計規范,經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后實施。治理責任人應當按批準的治理方案施工。治理方案有重大改變的,必須經原審批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承擔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及監理的單位,必須具備國家規定的資質條件,取得相應的資質證書。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竣工后,必須經原審批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驗收。
第四章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
第十六條 勘查、開采礦產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保護礦山地質環境,防止地質災害發生。
第十七條 采礦權人在辦理登記、領取采礦許可證時,應當向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交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第十八條 采礦權人在采礦過程中,必須按照邊開采邊恢復的原則,對因采礦活動破壞的礦山地質環境及時進行恢復治理。采礦權人停辦或者關閉礦山,應當按規定完成有關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等恢復治理工作。
礦山所在地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采礦權人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義務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九條 勘查、開采礦產資源造成地質環境破壞或者誘發地質災害的,應當及時向當地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并采取必要的恢復和治理措施,防止災害擴大。
采礦權人報送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年度報告,應當反映地質環境保護的情況。
第二十條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實行備用金制度。采礦權人應當與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簽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責任書,并落實治理備用金。備用金屬采礦權人所有,專戶管理,專項用于該采礦權人采礦誘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
治理備用金收取、使用和管理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章 地質遺跡保護
第二十一條 下列地質遺跡應當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予以保護:
(一)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各類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
(二)對地球演化和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的各類化石產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動遺跡;
(三)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巖溶、奇峰等奇特地質景觀及其典型產地;
(四)具有特殊學科研究價值的巖石、礦物及其典型產地;
(五)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應當建立保護區的其他地質遺跡。
第二十二條 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的申報、管理權限、建設等,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規定執行。地方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由批準建立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布。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挖掘、買賣被保護的地質遺跡。
第二十三條 禁止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采石、取土、開礦、砍伐以及擅自修建與地質遺跡保護無關的建(構)筑物等損害地質遺跡的活動。對已建成并對地質遺跡造成污染或者破壞的建(構)筑物,由所在地縣(市)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治理或者外遷。
第二十四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以及標本、化石采集等活動,應當事先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經保護區 所在地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從事上述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將科研活動成果或者活動總結的副本提交所在地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五條 在國家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開辟旅游景點、興建旅游設施的,經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后,報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在地方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開辟旅游景點、興建旅游設施的,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開展旅游活動,應當服從該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六條 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或者從事工程建設造成地質環境破壞或者誘發地質災害的,由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治理;逾 期不恢復、不治理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報經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實行強制治理,并可處1萬元以上4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 許可證,或者由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吊銷工程建設施工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予以處罰:
(一)侵占、損毀、移動地質環境的各種保護設施和標志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
(二)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進行采礦、建筑、削坡、抽取地下水等容易誘發地質災害活動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可處3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不具備規定的資質條件,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或者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3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拒不接受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或者拒報、謊報有關資料的,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建議有關部門對直接責任人和單位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八條 在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內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破壞、挖掘、買賣被保護的地質遺跡的;
(二)進行采石、取土、采礦、砍伐以及擅自修建與地質遺跡保護無關的建(構)筑物的;
(三)擅自采集、挖掘標本及化石的。
第二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地質環境管理活動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對直接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同時追究領導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三十條 本條例自2001年8月1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2015年修正)
2015-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九號)
2010-12-25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2007-03-16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2004)
2004-03-1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2001-10-27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
2002-12-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關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1994-04-2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1988-01-2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
1986-12-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植樹節的決議
1979-02-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臺灣省出席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協商選舉方案的決定
1987-09-05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失效]
1986-12-0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1991-06-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人員就職宣誓事宜的決定
1997-05-23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
1996-10-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澳門郵票過渡性安排的意見
1998-07-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關于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在1999年12月19日前開展工作的決定
1999-07-0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2009第二次修訂)
1999-08-30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
2006-06-29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2013修訂)
2013-12-07放射性藥品管理辦法(2017修訂)
2017-03-0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2019)
2019-03-02政府投資條例
2019-04-14物業管理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
2015-05-07醫療機構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試行)
2014-03-14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2012修訂)
201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