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1—600型雙向閘瓦間隙自動調整器(以下簡稱閘調器)是鐵路貨車制動裝置中的重要部件之一,它能依據閘瓦磨耗的大小,自動地使制動缸勾貝行程保持在規定的范圍之內。因此,在車輛進行列車檢修、段修和廠修時應按下述要求對閘調器進行檢修,以保證閘調器的正常使用。
1.檢修要求
1.1 列檢
1.1.1 列檢應對閘調器零部件丟失、破損、彎曲者進行處理。
1.1.2 對裝有閘調器的車輛,其制動缸勾貝行程應為:重車150±10毫米;空車125±10毫米。若制動缸勾貝行程超出規定范圍,不允許用調整制動桿系銷孔的辦法進行調整。當勾貝行程超過180毫米時,列車到達卸空后將車輛扣送附近站修所處理。
1.2 站修
1.2.1 站修檢修的裝有閘調器的車輛,按規定作現車單車試驗,合格者繼續使用,不合格者更換。
1.2.2 對扣送的勾貝行程超長的車輛,站修所要用如下辦法對閘調器進行簡單的功能試驗。
(1)用一厚10毫米的墊塊,放在閘瓦與車輪踏面之間進行2—3次制動試驗,閘調器螺桿露出護管部分的長度應較放入墊塊前有所伸長;
(2)撤去閘瓦與車輪踏面之間的墊塊,進行2—3次制動試驗,閘調器螺桿露出護管部分的長度(L值)應有所縮短,并基本恢復原來的長度。
如果閘調器能伸長、縮短,則閘調器作用良好,反之為不良。對伸、縮作用良好者要查明勾貝行程超長的原因,檢修處理;性能不良者更換。
1.3 段修
1.3.1 段修時,在進行制動機單車試驗的同時,對閘調器進行試驗(見附件3),合格者繼續使用;不合格者凡沒有經過廠修的閘調器,不作分解檢修,更換新品。經過廠修的閘調器,不合格者分解檢修,檢修辦法除橡膠密封圈良好者可不更換以外,其他均同廠修。
1.3.2 段修中,為重新確定制動缸勾貝行程而需要調整銷孔位置時,應盡量在兩臺轉向架上進行調整(不對稱性不得大于一個銷孔位置),以免制動杠桿向車輛一側偏斜。在全部換上新閘瓦(指45毫米厚度)后,閘調器的L值應為500—570毫米。
1.4 廠修
1.4.1 廠修時要對閘調器進行分解檢修,按規定檢查各零部件,對超限或損壞者予以更換。組裝前,各零部件應清洗干凈,并將主彈簧表面外體內表面,體內其余各件:軸承、螺母內孔、螺桿螺紋部分、各離合面及后蓋孔一律涂以2號低溫潤滑脂。
1.4.2 廠修后的試驗和標記。
1.4.3 廠分解檢修后的閘調器需經試驗臺按《ST1—600型雙向閘瓦間隙自動調整器試驗方法和技術指標》要求進行試驗,試驗合格方準裝車使用。
1.4.4 裝有閘調器的車輛在車輛廠修后的單車試驗中應增加閘調器的試驗內容,試驗方法和要求按《ST1—600型雙向閘瓦間隙自動調整器單車試驗方法》執行。
1.4.5 廠修車中,為重新確定制動缸勾貝行程而需要調整銷孔位置時,應盡量在兩臺轉向架上進行調整(不對稱性不得大于一個銷孔的位置),以免制動杠桿向車輛一側偏斜。在全部換上新閘瓦(指45毫米厚度)后,閘調器的L值應為500—570毫米。
1.4.6 經分解檢修后的試驗合格的閘調器合格品按下圖涂打標記。試驗年月用15號阿拉伯數字,廠簡稱用20號漢字。
1.4.7 分解檢修的閘調器須填記閘調器檢修記錄。
1.5 ST1—600型閘調器分解檢修順序表。
1.6 磨損限度和報廢規定。
閘調器零、部件的磨損限度和報廢規定按表2執行。
1.7 檢修工藝裝備及互換件的貯備。
1.7.1 閘調器檢修需設置:閘調器試驗臺、分解組裝專用工具、工作臺、清洗器、檢測量具、零件放置架、彈簧高度及壓力試驗測定器、力矩扳手、平臺、V型鐵等。
1.8 閘調器檢修記錄表(略)。
2.運用中注意事項
2.1 制動缸鞲鞴行程的調整。
2.1.1 當發現制動缸鞲鞴行程不在規定范圍時,應首先按1.1條的方法鑒別閘調器性能是否良好。
2.1.2 若閘調器性能良好,可通過對調整螺桿2或控制桿頭2的調整來調整A值,使鞲鞴行程恢復到規定范圍。鞲鞴行程超長時應調短A值,鞲鞴行程過短時應調長A值。
2.2 更換閘瓦時的注意事項。
當一次需要更換兩塊以上閘瓦時,為了方便作業,允許手工擰動閘調器外體,使其螺桿伸長,增大閘瓦與車輪踏面間的間隙。換完閘瓦后需用手工反向擰動閘調器外體,直至閘瓦接觸車輪踏面后再擰回一圈。為避免造成內部零件卡死或螺桿脫落,在旋轉外體時,嚴禁將螺桿螺紋部分旋出。并絕對不允許采用變換銷孔增大閘瓦間隙的方法更換閘瓦。
2.3 列檢作業時,嚴禁用錘敲擊閘調器,以防損壞外體及內部零件。
2.4 廠、段修后涂防護油漆時應避免將油漆涂到閘調器螺桿及拉桿外露部位,但這些部位可適當涂以制動缸潤滑脂。
2.5 在列車試風時,應注意觀察,當制動缸緩解時閘調器外體應有旋轉動作,如不旋轉,表明其動作不良。可在瓦、輪之間加墊或減墊,觀察螺桿能否伸長或縮短。確認是閘調器故障,應做出明顯標記,按制動機關門車處理。
2.6 裝有閘調器的貨車,在各級修程中如需架車時必須先將裝有閘調器的上拉條與轉向架移動杠桿圓銷拆下。
(附件、附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