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始履行不能概述
自始履行不能,是指在給付義務成立之時給付即為不可能。此概念最早起源于羅馬法,法學家賽*斯曾提出過“給付不能的債務無效”的論斷。履行不能是契約法核心問題之一,因為它的發生會影響契約目的客觀上無法實現,進而發生債務消滅或轉化為損害賠償之債。作為履行不能之一的自始履行不能,涉及到合同是否能成立,或即使成立了,合同卻因為沒能得到履行而產生如何確定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的享有和負擔問題。因而,它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通說認為,以債務成立時是否有履行不能的事實存在為標準,將履行不能分為自始不能和嗣后不能,與自始不能相對的是嗣后不能,即債務成立后發生的給付不可能。
傳統理論和立法,嗣后不能是關于債務履行、違約責任的問題,對于合同效力沒有影響。而對于自始履行不能的合同,傳統理論以確認其無效為原則。受羅馬法影響,德國傳統學理認為,在契約法上標的之何時不能,有極大意義,如果標的無法實現,則不發生法律上的效力。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多承襲之,如修改前的《德國民法典》第306條規定:“以不能的給付為標的契約,無效”,《瑞士債務法》第20條完全采納了這一原則,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246條也效仿德國法作了規定。合同因自始不能而無效,從表面上看是合乎邏輯的選擇,因為既然從訂約時合同已不能履行,則繼續維持合同的效力顯然無必要,因此應宣告合同無效。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有學者指出:“此項規定,并非基于邏輯之必然性,蓋于此情形,法律仍可承認契約有效,而令債務人負不能履行之賠償責任。”
而近年來,關于自始不能導致合同無效的理論和立法都有所改變,其趨勢是自始不能不再作為合同無效的原因,立法和司法實踐逐漸將此種狀態的合同視為有效,從而使債務人負債務違反的責任。《國際商事合同通則》明確規定“合同訂立時不可能履行所承擔之義務的事實本身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合同訂立時一方當事人無權處置與該合同相關聯之財產的事實本身不影響合同的效力”;修改后的《德國民法典》第311a條規定:在訂立合同時給付障礙已經存在的,不影響合同的有效性并不再區分締約前的不能與締約后的不能,而是將標的不能作為影響合同履行的原因。我們從以下對傳統理論和立法的缺陷的分析,以及對自始履行不能情況下仍認為合同有效的可行性和價值的考察,就能發現這種趨勢是有其合理性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出現死亡是否構成醫療事故
2021-01-19自己的房子倒了砸死人怎么辦
2021-02-12當股東權利受侵害時應當如何處理
2020-12-25違法但不犯罪如何處罰
2021-03-24借條到期重寫怎么寫
2021-03-21定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021-02-16審查逮捕環節需不需要指定管轄
2020-12-06別人盜取個人隱私可以報警嗎
2021-02-08合同隱瞞真實情況是欺詐行為嗎
2021-01-30農村房產證確權該如何
2021-01-24在什么情況下與員工簽訂勞務合同
2020-11-23意外傷害保險報銷比例是什么
2021-03-23飛機延誤險的具體規定是如何的
2020-12-31貿易保險之貨物運輸保險涉及的風險
2020-11-19保險公司在有第三者責任保險的該怎么做
2021-01-02人身保險傷殘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
2021-01-10也談無證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是否屬強制保險范圍
2021-02-02對進入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不服怎么辦
2021-01-06保險條款的法律規定怎么樣
2020-11-14住房責任保險的含義是什么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