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款到期后部分履行中斷訴訟時效嗎?
借款到期后部分履行中斷訴訟時效,根據《民法通則》第138條的規定,“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意見》)第173條規定,“訴訟時效因權利人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后,權利人在新的訴訟時效期間內,再次主張權利或者義務人再次同意履行義務的,可以認定為訴訟時效再次中斷”。
二、貸款到期后中斷訴訟時效怎么處理
一般來說,超過訴訟時效的法律后果是喪失勝訴權,但不影響法院受理,法院在受理后,如查明無訴訟時效中止或中斷等情形,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如查明存在訴訟時效中止或中斷情形的,則支持債權人訴訟請求。
因此關鍵是在訴訟之前,收集中止或中斷方面的證據。如果在2年之內出借人向借款人主張過權利、或對方同意履行、或提起訴訟仲裁等,而且有證據證明,那么會造成訴訟時效的中斷,訴訟時效自中斷之日起重新計算。
常見的可以造成訴訟中斷的催告方式有:公告、郵局特快專遞、信函、掛號信、電報、主張債權的調查表和政府文件、作審計報表之用的詢證函、主張抵銷等。當然,實踐中對于中斷效力的認定還需要其他證據的配合,例如對下落不明的債務人的公告還需要該債務人下落不明的證據等。
如果債權已經超過訴訟時效,債權人應如何處理
如果無法找到訴訟時效中斷的證據,只能尋找其他的救濟方式。一般來說,債權只有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限內主張,才會得到法律的保護。在債務人及時行使時效抗辯權的情況下,無論是公力救濟還是私力救濟,已無適用之意義。因此,下文如無特別說明,均以債務人不行使時效抗辯權為前提。
(1)盡量考慮通過友好協商,爭取債務人自愿還款或達成還款協議。
首先,爭取債務人自愿還款。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的理論,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消滅的僅僅是債權人的勝訴權,權利并沒有喪失。超過訴訟時效后如果債務人自愿履行債務,債權人便可接受債務人的清償而使債權得到滿足;債務人在清償債務后,不得以債權已過訴訟時效為由,要求債權人返還財產。當債務人償還部分債務后又停止履行債務,應將債務人的履行視為訴訟時效重新計算的事由,債務人履行部分債務意味著債務人對此筆債務的認可,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未完成的部分債務,債權人也有權請求法院強制債務人履行債務,而不論債務人是否意識到債權是否已過訴訟時效。
其次,爭取債務人與債權人達成還款協議。最高人民法院第十六條中指出,義務人作出分期履行、部分履行、提供擔保、請求延期履行、制定清償債務計劃等承諾或者行為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一百四十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同意履行義務。”雙方當事人在超過訴訟時效后達成還款協議的,視為對此筆債務的重新確認,債務人的還款意思表示可以導致訴訟時效的重新計算。
(2)無法協商的,債權人一方可考慮向對方發出催收到期款項通知單。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第九十條規定的精神,對于超過訴訟時效期間,信用社向借款人發出催收到期貸款通知單,債務人在該通知單上簽字或者蓋章的,應當視為對原債務的重新確認,該債權債務關系應受法律保護。本批復實際上確認了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債務人在債權人催款通知單簽章的法律,即認為債務人的簽章行為是對原債務的重新確認。在民間借貸中可以效仿信用社的相關做法,向借款人發出催收到期貸款通知單,債務人在該通知單上簽字或者蓋章的,可以視為對原債務的重新確認,該債權債務關系應受法律保護。
債權債務合同在簽署之后,債務人必須在期限屆滿之后就履行自己的義務,對于那些只是部分履行的行為,可以認定為其承認了自己的債務,但是此時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償還債務,此時也可以導致時效的中斷,債權人可不必向司法機關起訴。
錯列被告起訴能否引起訴訟時效中斷
申請調解是否構成訴訟時效中斷?
最新訴訟時效中斷的計算方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眼晴工傷鑒定的標準是怎樣的
2020-11-19國家賠償應當向誰申請
2021-01-25交警多長時間公布行政處罰
2020-12-07交通事故鑒定的方法有哪些
2021-02-22女兒和孫子誰的繼承權大
2021-02-24土地確權后能否做擔保抵押
2020-12-02辦理撤消房產贈與手續需交稅嗎
2020-11-15二手房中介常見騙術,買二手房防止上當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01解除合同的方式有哪些,合同法定解除的種類有哪些
2021-02-18工會成立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11勞動仲裁的時效怎么規定
2020-12-22交通意外險與航空意外險有何區別
2021-01-06哪些人適合購買意外保險
2020-11-22意外傷害保險制度有什么規定
2021-03-21保險合同糾紛探析
2021-01-06存款保險費率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021-03-08誰有權指定人身保險的受益人
2020-11-20分紅保險的特點與分配方式分別是什么
2020-12-09車險責任應賠償多少比例?
2021-03-20土地管理是否近三十不會做出變動有何原因以及案例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