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條 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于取得和行使物權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原則的規定。
●立法背景
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傳統民法稱為遵守公序良俗原則,這是各國民法通行的原則,當然也是物權法的原則。
●條文解讀
物權是排他性的支配權,被稱為“絕對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其他權利如債權等相對而言的,并不是說物權是絕對的、不受限制的權利。所謂權利就是做法律許可之事。現代社會不承認有不受限制的權利,并且隨著社會化的發展,物權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
在擺脫封建制度不久的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曾以絕對的、不受限制的私有權為原則,在物權法律制度上,表現為所有權的絕對性和無限制性地主張私人所有權對其所有物可以任意自由地使用、收益和處分。這一原則對于初期資本主義的發展的確起到過推動作用,但是由于過于強調個人利益而忽視社會整體利益,導致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阻礙社會經濟整體的發展,十九世紀末期以來,這一絕對的不受限制的私權觀念逐漸被拋棄,而代之以社會化的權利新觀念。這種新觀念一方面強調私權自由,尊重私權;另一方面也強調私權不得濫用,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權益,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對私權作必要的限制。如1919年德國《魏瑪憲法》規定:“所有權負有義務,于其行使應同時有益于社會公益。”1947年日本修改民法典時,第一條即規定:“私權必須遵守公共福祉。”在理論上,這一轉變被稱為權利的社會化,在民事法律上主要表現為對所有權的限制。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曾經歷過忽視個人利益,忽視私人權利的歷史階段,而只強調公共利益忽視個人利益,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生產和創造的積極性,最終還是損害公共利益,使國家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現在我們要強調保護私人權利,維護個人利益,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生產和創造的積極性,但同時也應當強調,權利不能濫用,取得或者行使物權要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能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對于這一原則,大陸法系國家在民法典中一般均有規定。主要表現為對物權限制的原則性規定和權利行使原則的規定。對物權限制的原則性規定,如德國規定“在不違反法律和第三人利益的范圍內”,意大利規定“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并且在遵守法律規定的義務的前提下”,瑞士規定“在法律規范的限制范圍內”,日本規定“于法令限制的范圍內”。對權利行使原則的規定,如德國規定“權利的行使不得以損害他人為目的”,瑞士規定“任何人都必須以誠實、信用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其義務,顯系濫用權利時,不受法律保護”,俄羅斯規定“公民和法人不得實施僅以致人損害為目的的行為,也不得以其他形式濫用權利”。
以上所引述的這些規定都是原則性規定,與我國物權法本條的規定意思基本一致。這一原則在民法中作為原則規定通常只有一條,但民法和其他相關法律中有許多規定都具體體現了這一原則,主要表現為對物權的限制。現從物權的取得與行使兩個方面對這一原則說明如下:
一、物權的取得
物權的取得有兩個方面:l_取得物權應當符合法定的方式。取得不動產物權,法律要求登記的必須登記,否則法律不承認享有物權。比如取得房屋等不動產所有權必須依法登記,取得不動產及不動產權利的抵押權必須辦理登記,取得汽車、船舶、航空器等大型動產必須辦理登記才可取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取得一般動產必須通過交付才能取得所有權。2.特定的物自然人、法人不能取得所有權。如我國土地只能為國家或者集體所有,個人、單位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權。法律禁止流通的物通常個人不能取得所有權,如國家保護的珍稀動植物、特定的文物、軍用品等。
二、物權的行使
法律對權利人享有的物權或者權利人行使權利有諸多限制,大致可歸為兩個方面:
1.使權利人喪失權利或者受到損害:(1)征收征用。如本法第42條、第44條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可以征收集體、單位和個人的土地及其他不動產。因搶險、救災等緊急需要,可以征用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2)沒收財產或者收回用益物權。沒收財產多發生在當事人違法犯罪的情況下,國家對其財產予以沒收,直接剝奪其所有權。收回用益物權通常發生在當事人違法行使權利的情況下,如取得建設用地使用權而不進行建設,怠于行使權利或者違法行使權利,國家可將其建設用地收回。(3)自衛和緊急避險。在自衛和緊急避險的情況下,可能損害他人的財產,但如果進行自衛和緊急避險的人沒有過錯,則不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對所有權限制的一種情形,各國一般都有規定。如德國規定,為使自己和他人避免緊急危險而損壞或者損毀是權威性,不動產登記簿是國家建立的檔案簿冊,其公信力以國家的行為擔保,并依此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可信性提供保障;三是持久性,不動產登記簿將由登記機構長期保存,以便于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的利益獲得長期的保障;四是公開性,不動產登記簿不應是秘密檔案,登記機構不但應當允許權利人和利害關系人查閱復制,而且還要為他們的查閱復制提供便利。正因為不動產登記簿具有這些特征,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只有在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之后,才具有了公示力和排他力,因此,本條作出了上述規定。在這一點上,國外也有相似的規定,如瑞士民法典規定,物權在不動產登記簿主簿登記后,始得成立,并依次列順序及日期。德國民法典規定,轉讓土地所有權、對土地設定權利以及轉’止此種權利或者對此種權利設定其他權利,需有權利人與相對人關于權利變更的協議,并應將權利變更在土地登記簿中登記注冊,但法律另有其他規定的除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建設部公告第530號--關于發布行業產品標準《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方樁》的公告
2006-12-1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決定
2002-10-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
2004-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2001-10-2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2002-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2019修正)
2019-03-02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
2014-11-24國務院醫改辦關于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通知
2014-01-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4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2013-12-11國防交通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6-2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
2013-03-25國務院關于發布第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的通知
2012-10-31國務院關于促進紅十字事業發展的意見
2012-07-1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福建省縣際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通知
2012-01-20國務院關于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
2010-08-16國務院安委會關于集中開展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專項行動的通知
2010-07-27政府參事工作條例
2009-11-02保安服務管理條例
2009-10-13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2009-03-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清明節期間文明祭掃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2008-03-23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
2008-01-03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十月份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專項行動進展情況的通報
2007-11-07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的通知
2007-11-1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通知
2007-08-3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依法懲處非法集資有關問題的通知
2007-07-2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央預算單位2007-2008年政府集中采購目錄及標準的通知
2007-05-05進出口船舶、船員、旅客、行李檢查暫行通則
1950-11-27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關于調整地方人民政府機構的決議
1952-08-10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出現役干部轉業地方工作暫行辦法
196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