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定期掌握和及時分析重點企業國有資金動態運營狀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國有經濟的信息統計和效績評價工作,根據《會計法》有關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 國有企業季度監測報表制度(以下簡稱“季報監測”),是指國家為了及時和準確地掌握重點企業主要會計信息變動情況,通過有選擇地對占有國有資本金的重點企業基本運營狀況進行動態跟蹤了解,而建立的專項財務報告工作制度。
第三條 對國有企業進行季報監測,是國有資本金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其目的是為制定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加強國有經濟監管等工作及時提供決策依據,并促進企業加強資產和財務等基礎管理工作,積極維護國有資本金權益,逐步建立形成國有經濟預測和預警機制。
第四條 季度監測報表內容包括企業資產、負債權益、收入、支出及損益等財務指標的季度實現情況和下季預計數額,以重點反映國有企業資本運營、財務效績和發展趨勢的動態經營狀況。
第二章 季報監測組織實施
第五條 季報監測工作組織本著“動態性、時效性、簡便性”原則,具體采取“統一方法、重點運作、分級負責”方式進行。
第六條 全國季報監測工作由財政部負責統一組織。其主要職責是:
(一)統一制定季報監測的指標體系、工作方案、統計方法和工作程序等基本工作制度。(二)協商確定參加全國季報監測的地方企業和中央企業的基本范圍。(三)指導、督促和檢查各地區財政(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各部門(企業集團)季報監測工作的具體實施。(四)負責計算機應用軟件的統一開發,建立全國季報監測信息網絡體系。(五)組織匯總分析全國季報監測數據資料,建立全國季報監測數據資料庫,并反饋全國分行業監測數據分析等信息資料。
第七條 各地區財政(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各部門(企業集團)負責組織所轄范圍內企業季報監測工作的具體實施。其主要職責是:
(一)協商選定所轄范圍內參加季報監測的企業具體名單。(二)負責及時收集、審核、錄入、匯總、分析和上報所轄范圍內企業季報監測報表和基礎數據資料,并建立相應的數據資料分庫。(三)按統一要求逐級向參加季報監測企業反饋全國分行業監測數據分析等信息資料。
第八條 凡已確定納入季報監測范圍企業,必須按國家有關規定,依據季度會計核算結果,認真編制季報監測報表,并按規定時間及時上報同級資產和財務主管機關;同時,根據反饋的全國分行業監測數據分析等信息資料,認真做好本企業的對比分析,促進加強企業的基礎管理。
第九條 各地區財政(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各部門(企業集團),必須按統一要求認真做好所轄范圍內企業季報監測工作的組織落實,指定專人具體負責。
第三章 季報監測范圍選定
第十條 季報監測工作的實施范圍,原則以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所轄范圍內具體從事工業生產、商品流通等具有代表性的國有大中型廠礦和商店為主體。
第十一條 確定納入季報監測范圍的國有企業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國家確定重點投資、重點扶持的骨干國有企業。(二)在區域經濟或行業經濟中有重大影響的國有企業。(三)國有資本(國有股)處于控制性地位的大中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含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四)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予以重點扶持并具有發展前途的中小型國有企業。
第十二條 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應以全國統一預選監測企業名單為基礎,結合本地、本部門(企業集團)實際情況,認真做好本地區或本部門(企業集團)季報監測企業的選定工作,并按要求及時上報財政部確認核準。
第十三條 在確認核準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季報監測企業名單后,由財政部統一編制專門序號,并下達批復通知書。
第十四條 為確保全國季報監測信息的連續性和可比性,凡批復納入季報監測的企業名單,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不得隨意調整和無故終止。確因產權變動等客觀原因調整終止的企業,須由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報財政部同意。在未批復同意前,企業仍應繼續編制季報和按原渠道上報。
第四章 季報監測工作要求
第十五條 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應切實組織做好對所轄范圍內企業季度監測報表的編制指導和上報督促工作,并認真做好報表審核,嚴把數據質量關。
第十六條 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應在季度終了20天內完成所轄范圍內監測企業季報收集、審核、錄入、匯總和向財政部上報工作。
第十七條 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在向財政部上報季報監測資料時,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報送方式:(一)以非網絡傳送方式,應上報各監測企業編制的季度監測報表(軟盤),以及地區或部門(企業集團)監測企業匯總報表(軟盤)和簡要匯總分析說明;(二)以網絡傳送方式,應上報各監測企業分戶數據,以及地區或部門(企業集團)匯總數據和簡要匯總分析說明。
第十八條 為保證季報監測數據上報的時效性,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一般應采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傳送方式向財政部上報季報監測數據,并逐步與所轄范圍內監測企業建立計算機網絡信息傳送關系。凡利用電報、傳真和郵寄等方式上報季報監測報表數據時,為做好季報監測有關保密工作,有關指標科目均應使用“統一代號”。
第十九條 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應充分利用季報監測數據資料,認真做好本地區、本部門(企業集團)國有資本運營有關分析、預測和預警等研究,及時向各級領導提供必要的決策依據,同時可有選擇地向社會發布本地區、本部門(企業集團)動態監測信息。
第二十條 確定參加季報監測的國有企業,必須根據國家有關會計管理規定,依據季度會計核算結果如實填報季度監測報表,保證季報監測數據資料的真實,準確、完整和合法,并按規定時間及時上報。監測企業法定代表人、會計機構負責人和季度監測報表填報人,須對上報季報監測數據的真實性,
合法性承擔法律責任。
第五章 季報監測工作考核
第二十一條 財政部對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季報監測工作將進行定期考核,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應根據統一考核要求對所轄范圍內監測企業有關工作人員的季報編制工作進行定期考核。
第二十二條 對有以下行為之一的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及監測企業負責季報監測工作人員應予以表彰。
(一)對完善季報監測制度和工作方法積極探索,有突出貢獻的。(二)在進行季報監測數據分析、預測和預警研究運用等方面有創新,取得重要成績的。(三)認真完成規定的季報監測工作任務,上報數據資料準確和及時,成績顯著的。(四)堅持實事求是,依法辦事,同違反國家制度規定的行為作斗爭,表現突出的。(五)在季報編制中積極運用和推廣現代信息技術,有顯著效果的。
第二十三條 表彰方式主要有:(一)在區域和系統及全國范圍內通報表彰。(二)建議有關部門給予必要的獎勵。
第二十四條 對有以下行為之一的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及監測企業負責季報監測工作人員給予必要處罰。(一)虛報、瞞報企業主要財務情況。(二)遲報、拒報季度監測報表。(三)偽造、篡改報表有關數據。
第二十五條 處罰方式主要有:(一)警告。(二)在區域或系統及全國范圍內通報批評。(三)依據《會計法》有關規定,對企業(單位)和責任人予以經濟處罰。
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六條 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可根據本制度,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操作細則。
第二十七條 各地區、各部門(企業集團)在國家統一指標體系外,需另行增加指標或增設附表及修改軟件系統,應及時報財政部備案。
第二十八條 本制度由財政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 本制度自發布之日起實施。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1996年9月13日下發的《國有資產季度監測報表制度》(國資統發〔1996〕9號文)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