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批轉財政部《關于國營企業利改稅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現對國營工交企業利改稅有關財務處理問題,暫作如下規定:
一、實現利潤是指: 企業產品銷售利潤, 加其它銷售利潤,加(減)營業外收入(支出)。企業按《辦法》實行利改稅后,不再交納固定資金占用費和流動資金占用費。實行利改稅以前企業向國家交納的固定資金占用費和流動資金占用費,應包括在實現利潤中。對于暫不按《辦法》實行利改稅的企業,原來交納固定資金占用費和流動資金占用費的,仍應繼續交納。
二、實行利改稅,在核定企業留利水平和應上交國家的利潤時,都按一九八二年的實現利潤和本規定第六條、第七條的內容進行調整后計算。與其它單位聯營的企業,還要加上從聯營單位分得的利潤,減掉分給聯營單位的利潤。
三、在執行過程中,實際計算交納所得稅和實際計算應上交利潤或調節稅時,按實現利潤加上從聯營單位分得的利潤,再加除以下幾項金額后計算:
(一)分給聯營單位的利潤。
(二)國務院和財政部規定留給企業的單項留利, 包括: 治理“三廢”產品盈利凈額,提前還清基本建設
借款應留給企業的利潤,國外來料加工裝配業務應當留給企業的利潤,以及國務院和財政部規定的其它專項留用利潤。
(三)國家安排的基本建設撥款改貸款項目投產后實現的利潤用于歸還基建貸款的部分。
(四)企業用專項貸款項目投產后該項目新增利潤歸還專項貸款的部分。
四、國營企業向銀行申請專項貸款時,必須要有百分之十到三十的自有資金用于貸款項目。企業歸還專項貸款,經財政部門審查同意后,才能按照本規定第三條,在征收所得稅之前,用貸款項目新增的利潤歸還。
實行稅后利潤遞增包干上交辦法或定額包干上交辦法的企業,如在一九八二年有還款的貸款項目,今后繼續用該項目增加的利潤在征收所得稅之前歸還貸款,企業將負擔還款份額的百分之四十五,比實行調節稅、固定比例上交辦法的負擔多。為了適當平衡企業的還款負擔,對于實行利潤遞增包干上交辦法或定額包干上交辦法的企業,允許他們少負擔一部分,但少負擔的部分,最高不得超過按下列公式計算的數額:
從應包干上交利潤中還款的最高數額
=一九八二年已還款的貸款項目本年還款數
×(核定的包干上交基數÷按本規定第二條計算的利潤)
對于一九八三年以后開始還款的項目,則不得因還款而減少應包干上交的利潤。
五、按照《辦法》第一條規定, 實行調節稅上交辦法的, 在實際征收時,基數利潤部分,按調節稅率計算交納;比上年增長利潤部分,減征百分之六十的調節稅。
實行調節稅辦法的企業,調節稅暫視同稅后利潤管理和交庫。
六、實行利改稅,對企業的職工福利基金和獎金的列支辦法,按國家統一規定的辦法處理。為了保證企業必要的福利開支,今后,不論是大中型企業還是小型企業,也不論是盈利企業還是虧損企業, 現行按工資總額百分之十一提取的職工福利
基金, 均在成本中列支;超過工資總額百分之十一的部分,在稅后留利中列支,
不準計入成本。企業獎金,除煤炭企業的噸煤獎、國家規定的十種特定原材料節約獎以及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獎,仍在成本中列支外,其余均在企業稅后留利中列支。
計提職工福利基金的工資總額不包括:副食品價格補貼,各種獎金(包括:超過標準工資的計件工資、提成工資、浮動工資),以及落實政策補發工資、生活困難補助費。
暫不按《辦法》實行利改稅的盈利企業,其職工福利基金和獎金的列支辦法,仍按其原規定執行,暫不作改變。
七、《辦法》第一條所說的國家核定的留利水平,應參照一九八二年留利,根據以下原則調整后,予以核定。
(一)凡是按照國務院〔1980〕23號文件、〔1981〕159號、166號文件規定的辦法,提取的利潤留成、包干分成,以及按照企業基金辦法提取的企業基金,一般應予保留。
(二)原來實行企業基金辦法的單位, 今后有新產品試制任務的, 在核定企業留利時,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按利潤的百分之一到三計算,增加一筆新產品試制基金。
(三)對于不合理的留利,例如自行提高基數留成比例、增長留成比例、全額留成比例、超計劃利潤分成比例的,或者同時實行兩種留成辦法重復提取留成、拿雙份錢的,或者基數過低、分成比例過高、留利過多的,以及其他不合理的留利項目,都要進行整頓,并在核定留利時將多留的數額予以扣除。
(四)職工福利基金原在利潤留成中列支的企業,改在成本中列支后,應將相當于工資總額百分之十一的職工福利基金從留利中扣除,并相應地調整留利數額,加大成本,減少企業的實現利潤。原在成本中列支的經常性生產獎和計件超額工資的企業(不包括實行噸煤獎的煤礦), 應根據實行計時加獎勵人員的標準工資
百分之十到十二和實行計件工資制度人員的計件超額工資實際發生數 ( 最多不準超過計件人員標準工資的百分之三十),改在企業留利中開支,并相應地加大企業留利,減少成本,增加實現利潤。
(五)在《辦法》下達前已試行利改稅的企業, 在核定留利時, 也要按上述規定辦理。
八、《辦法》第一條所說的遞增包干上交辦法、固定比例上交辦法、調節稅辦法、定額包干上交辦法,按以下辦法確定上交基數和有關比例:
(一)實行遞增包干上交的,按本規定第二條計算的實現利潤,減掉按百分之五十五稅率計算的所得稅,再扣除企業留利,作為上交基數。同時,結合生產增長的速度和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確定其包干上交的遞增比例。
(二)實行固定比例上交或征收調節稅的,應按本條(一)計算出利潤上交基數,以其占按本規定第二條計算的實現利潤的比例,作為固定比例上交的比例或調節稅的稅率。
(三)實行定額包干上交的,按本規定第二條計算的實現利潤,減掉按百分之五十五稅率計算的所得稅,再扣除企業留利,作為定額包干上交基數。
九、中央各部和京、津、滬三市以及中央與地方實行總額分成財政體制的省,對下核定的留利水平、企業利潤遞增包干上交基數和遞增比例、固定上交比例、調節稅稅率以及定額包干上交基數,要匯總報財政部批準;各補助省和民族自治區對下核定數,報財政部備案。年度終了,財政部與各省、市、自治區財政部門,應參照核定的上交數額或比例,審核財務決算。
各級財政部門對主管部門進行清算時,可按盈利企業應上交的利潤和調節稅,扣除應彌補虧損和應退庫數清算。
十、稅后利潤實行遞增包干上交辦法或實行定額包干上交辦法的企業,如遇有完不成遞增包干上交任務或定額包干上交任務時,應當用企業的專用基金補足。
十一、《辦法》第二條所說國營小型工業企業(包括交通企業),必須是一九八二年底固定資產原值不超過一百五十萬元,一九八二年的實現利潤不超過二十萬元,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才算小型企業。
國營小型企業都按一九八二年底的數字確定。一九八三年一月一日以后,有些原來的大中型企業,由于經營情況變化,“由大變小”,仍應按大中型企業利改稅的辦法辦理;相反,原來的小型企業,由于經營情況變化,“由小變大”,原則上也仍應按小型企業利改稅的辦法辦理。
上述小型企業的標準,在具體執行中,經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在本規定標準范圍內,可作適當的調整;如果個別城市需要放寬標準,則應商財政部確定。
十二、實行利改稅后,遇有價格調整、稅率變動等因素影響企業利潤增減較大時,經國務院專案批準,需要調整利潤上交基數及有關比例的,可以作適當的調整。
企業新車間投產,或全廠性技術改造完成,生產能力擴大時,必須報告主管部門及其同級財政部門,相應地調整利潤上交基數及有關比例。
企業隸屬關系改變時,由主管部門報告有關財政部門,相應地調整利潤上交基數及有關比例。
除以上所列情況以外,一般均不作調整。
十三、企業交納所得稅和利潤或調節稅后,可按月將剩余利潤的百分之八十轉作新產品試制基金、生產發展基金、后備基金、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獎勵基金。年度終了,企業的應交所得稅和應交利潤或調節稅,要分別與稅務機關、財政部門進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利潤尚未轉作上述五項基金的,可以全部轉帳。
十四、企業應上交的利潤和調節稅稅款,在月份內按計劃交庫。月份終了,根據會計報表,進行結算,年終清算。
十五、根據現行財政管理體制的規定,實行利改稅后,原來利潤實行地方和中央二、八分成的上劃企業,它們交納的所得稅和利潤、調節稅,仍應由地方和中央按二、八比例分成。
十六、為了便于對各年企業收入完成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國營企業交納的所得稅,在預算中應單設“國營企業所得稅“類級科目,并按行業設款級明細科目反映。企業上交的調節稅,在預算中仍列入“企業收入”類級科目反映。企業會計報表和月度快報等,均應作相應的改變。
十七、各級財政部門和企業主管部門都要加強對企業的財務管理。
(一)各級財政部門和企業主管部門對企業要逐級下達指令性指標, 包括:
實現利潤、應交利潤和調節稅、成本降低、資金加速周轉、扭轉虧損等各項指標。企業應根據下達的指標,編出相應的財務計劃,報主管部門及其同級財政部門,并報當地稅務機關。
(二)企業的決算在上報主管部門的同時,要報當地稅務機關。稅務機關根據國家有關財務規定,對企業成本、納稅所得額進行審查,提出審核意見,通知企業,并抄送企業主管部門及其同級財政部門。企業主管部門在匯編決算時,要尊重與支持稅務機關正確的審核意見。如有不同意見,在決算匯總后,將意見隨同決算報同級財政部門,最后由財政部門批準決算。
(三)有關企業財務、 成本、 資金等各項管理制度,仍由財政部門制定、修改和解釋。
十八、文教企業、建筑安裝企業、物資供銷企業、城市公用企業和其它企業,比照本規定辦理。但物資供銷企業一律作為大中型企業,稅后利潤實行固定比例上交的辦法。